薛仁貴戎馬生涯,戰功彪炳,唯一的敗仗是西討吐蕃。(圖片來源:手繪插畫周為義)
薛仁貴戎馬生涯,戰功彪炳,唯一的敗仗是西討吐蕃。那年天象「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利西方戰事,仁貴奉命出兵,軍行逆歲(星),犯兵家大忌,結果戰敗於青海大非川。
薛仁貴的勇猛是大家公認的
貞觀末年,唐太宗親征遼東,薛仁貴的妻子說:「夫有高世之才,要須遇時乃得發。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於是薛仁貴投入將軍張士貴帳下,時年31歲。從農夫到士兵,這一抉擇開啟了他傳奇的戎馬生涯。
薛仁貴隨大軍來到安地,會郎將劉君昂為敵人所圍,情況非常緊急!薛仁貴前往解救,手斬賊將,賊人皆攝伏,這是他的成名之戰。之後大軍攻安地城,就見薛仁貴大呼先入二十五萬敵軍中,所向無敵,無人可擋。此番征戰遼東,薛仁貴強悍善戰,驚豔亮相,讓太宗非常驚喜;班師回朝後,太宗對薛仁貴道:「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我身邊的將領都老了,不堪受軍事重任,所提拔的驍雄都比不上你,這次東征最高興的就是得到了你。
薛仁貴在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破高麗於貴端城,斬首三千級。次年,在橫山決戰中,匹馬先入敵陣,打敗高麗大將溫莎多門;在石城作戰中,又單騎直往衝殺,生擒高麗神箭手。不久,於黑山打敗契丹,擒獲契丹王阿卜固到東都洛陽獻功。
高宗龍朔二年(662年),薛仁貴領兵大敗九姓鐵勒於天山,使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回紇自此衰弱,不再是邊防之患,薛仁貴名震天下。
高宗乾封初年,滅高麗之戰,薛仁貴破敵於金山,斬首五萬餘級,高宗聽聞金山大捷,下詔書讚薛仁貴:「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乾封三年(668年),薛仁貴率二千人殺獲敵軍萬餘人,攻克扶餘城,「扶餘川四十餘城,乘風震懾,一時送款(歸降)」,仁貴威力震懾遼海;同年,唐軍攻陷平壤,高麗滅。
御史賈言忠奉命輸運軍糧至遼東,返還朝廷後,高宗詢問遼東軍事,問及眾將領之優劣,賈言忠說:「李勣先朝舊臣,聖鑒所悉。龐同善雖非鬥將,而持軍嚴整。薛仁貴勇冠三軍,威名遠震;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餘……」可見薛仁貴的勇猛是大家公認的。
薛仁貴大敗九姓鐵勒、降伏高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然其戎馬生涯唯一一敗則發生在唐蕃最著名的戰役──大非川之戰。那年歲星在降婁(星次名),不利於西方戰事;遠征吐蕃,軍行逆歲(星),薛仁貴固知必敗也。
軍行逆歲 兵敗青海大非川
話說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破西域「龜茲」,將安西都護府(西域最高軍政機構)由高昌移置龜茲,以郭孝恪為都護,兼統「于闐」、「疏勒」、「碎葉」,謂之四鎮,這是太宗開拓西域的高峰。置西域四鎮不僅掌控東西交通要道(經濟大動脈),更是太宗「保河西,衛關攏(王畿要地)」的西邊國防方略。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庚午年),吐蕃席捲唐朝所控制的西域,邊境告急,高宗不得不從遼東地區調來薛仁貴西討吐蕃,率10餘萬唐軍迎戰40萬吐蕃軍。大軍抵達大非川(海拔3250米),將去烏海(海拔約4000米),此時已八月,所謂「胡天八月即飛雪」,地形氣候對遠征軍不利,只能速戰速決。主帥薛仁貴對郭待封道:「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
薛仁貴率輕銳急速先行,擊敗吐蕃軍於河口,斬殺敵人甚眾,乘勝進駐烏海,以待後援郭待封。然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恥居於薛仁貴之下,不服調度,未在大非岭上建築可退守的防禦陣地,又率軍深入,遭遇敵軍,後援部隊大敗,輜重糧草盡失。
薛仁貴聞訊,被迫退軍自保,被40萬吐蕃軍圍困於大非川。薛仁貴輕銳部隊要在惡劣的地形氣候下突圍,無險可據、無糧草、無後援,且「彼多瘴氣」(高原反應)而嚴重消耗體力,最終唐軍全軍覆沒。
薛仁貴敗後歎道:「今年太歲庚午,歲星在於降婁,不應有事於西方。軍行逆歲,鄧艾所以死於蜀,吾知其必敗也。」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利於西方戰事──天時不得;高原作戰,彼多瘴氣──地利不得;郭待封不服調度──人和不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所以兵敗也。
自大非川之役後,天下形勢有一大變,從此吐蕃從「蕞爾」小國,搖身列入亞洲諸強之一;從具和親關係的外臣,變成唐朝最大的邊患。(參閱《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