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的舉動,凸顯中共財政的危急程度。(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清零」政策清掉了中國經濟,也清空了政府財政。中國財政部發行了7500億元人民幣特別國債,這是第四次發行特別國債。對比最近兩次在疫情期間發行的特別國債,以及中國央行的舉動,均凸顯中共財政的危急程度。
中國財政部此前曾分別在1998年、2007年、2020年發行特別國債。按照官方的解釋,其用途分別用於:補充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以應對提高金融危機下的風險處置能力(1998年);註冊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主權財富基金(2007年);用於地方公共衛生等基建和抗疫相關支出以應對疫情衝擊(2020年)。
由於特別國債具備用途靈活、不列入財政赤字、即收即支等特點,作為財政擴容工具,往往在經濟下滑與財政收支不平衡的雙重壓力時都會受到外界的關注。
中國財政部網站發布的信息顯示,12月12日,其發行了7500億元特別國債,期限3年,票面利率為2.48%。
同樣在12月12日,中國央行網站發布信息:以數量招標方式進行了公開市場業務現券買斷交易,從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買入7500億元特別國債。
對比特別國債,普通國債不僅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市流通,還在交易所市場、商業銀行櫃臺市場跨市場上市流通,個人投資者也可以購買,即普遍百姓可以在交易所或商業銀行開通賬戶,進行購買和交易。對中共來說,放到市場去交易太慢了,它需要快速得到資金。
這次7500億特別國債是央行直接買斷,這顯得中共很著急,沒有面對市場發售,可以說是直接左手轉右手換錢,就是從央行到財政部這個過程。
簡單來說,中共就是將財政赤字貨幣化(Monetization of Financial Deficit),又可理解為政府債務貨幣化,這是一個非正常的政府行為,也是非正常的貨幣創造機制,即以發行國債為核心的財政政策,進而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
經濟界對此有深刻的理解:財政赤字貨幣化毀掉中國經濟的原因,是民眾對中共的財政和貨幣體系失去了信心,繼而導致貨幣已完全不能完全進入生產經營性的實體經濟,只能憑空刺激經濟或者只是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
另外,再對比一下2020年發行的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2020年6月18日,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一期)和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二期)啟動招標,規模共達1000億元。
而在6月17日晚間,中國農業銀行發布的一份海報顯示,抗疫特別國債將向廣大投資者發售。廣告語是「為抗疫,再出擊!抗疫特別國債火線發售!」
當時,經過層層發售,即通過承銷商、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層層轉手,普通投資者也可以購買。
如今,7500億特別國債由央行直接印鈔給財政部去花錢,中共財政危急程度可見一斑,各級政府都在「等米下鍋」,也凸顯經濟已經無解,中國民眾創造的財富難以支撐各級財政用度。
即便是中共發行的普通國債,想要割百姓「韭菜」也是很難的了。在中國大陸,普通國債比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要高,在各類投資品中屬於保證收益的。但是,由於中共的清零政策,中國經濟這三年來不斷下滑,百姓們收入大幅下降,從消費數據來看,人們在捂緊錢包,難以有更多資金去投資。
一般來說,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
上面說到,消費非常低迷,內需萎縮,不能給經濟增添動力。出口方面,由於此前的封控措施,甚至區域性封城,導致工廠生產中斷、物流中斷,外國訂單早已經大幅流失,沒有人願意為不確定性買單,從外貿數據就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出口旺季,卻創下二年半新低。剩下就是投資了,房地產市場早已經進入「寒冬」,各地基礎設施投資也已經飽和,更別說財政早已經被「清零」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欠賬、做事「打白條」,也不可能激發民間投資。
作為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BIS)12月5日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非金融部門債務增至518744億美元,佔GDP比重增至295%,創1995年有記錄以來最高,並較2020年底所創的歷史記錄增加約6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舉債是中國債務激增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地方政府大肆舉債,新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規模超過4萬億人民幣,創歷史最高記錄,這同樣是補充了政府財政資金。
中國當前的債務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接近1998年3月底時的日本,當時日本債務佔GDP比重達296%。不過在1998年,日本人均GDP已經達到約3.2萬美元,而直到2021年,中國人均GDP僅約1.2萬美元。中日兩國民眾的窮富一目瞭然。中共掠奪民眾創造的財富,把債務轉移給民眾。
官方學者日前撰文,呼籲當局明年再增發1-2萬億特別國債。這樣下去,明年中國經濟更難,百姓更苦了。
作者為「天鈞政經」研究員 宋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