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和「爸」有啥區別?二字拆開才明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母親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稱呼基本都為「mama」,對於父親的稱謂則不同的多。中國人對父親的稱謂多為「爹」「爸爸」,這有著怎麼樣的說法?裡面又有著甚麼樣的歷史背景呢?
「爹」與「爸」的歷史起源
中國在稱呼父親上的書面用語一直是「父」,「爹」字的稱呼最早來源於三國時期所著的《廣雅》。《廣雅釋親卷》中,對「爹」的解釋是「爹者,父也。」在《南史粱始興王傳》中有一句「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於水火。」
在宋朝時期的《廣韻》中,同樣也給出了「羌人呼父」,以及「北方人呼父」的兩個觀點,其實也側面表明「爹」很可能是北方人的稱呼。
關於「爸」的來源則更像是一個語音學的觀點了。前面說了,上古書面語對於父親的稱謂就是「父」,父的讀音不是我們所讀「fu」,而更像是「ba」的音。
這種現象其實可以用「媽(mama)」字類比:嬰兒在發音上,因為無法發出非常複雜的音,所以在啼哭時所發出的「mama」聲音作為了對於母親的稱謂。
而「爸爸」則來源於孩子發出的爆破音「papa」,這慢慢演化成了「爸爸」的發音。其實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各地在這一點上都達成了共識,對於「父母」發音都類似於這個模式。
總體來說,「爹」字多是北方人稱呼父親時所使用的,而「爸」則是從上古語音學出發,是「父」的古讀音。那麼「爹」與「爸」除了有部分相同點之外,在使用上又有甚麼不同的地方呢?
父愛如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爹」與「爸」的不同點
中國國土遼闊,所以很難避免在語言使用上會有非常大的區別,所以探究「爹」、「爸」兩個詞的區別時,同樣需要把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才能領略其中滋味。
「爹」我們關注點在於其「多」字底,《資治通鑑》中表明回鶻汗國以「阿多」來稱呼父親,經過民族的融合,「阿多(duo)」的發音漸漸趨於今天的「阿爹(die)」的一種說法。這是從語音角度。
把「爹」拆分成「父」與「多」,其中「父」象徵著其屬性,而「多」則有著「多子多女多福氣」的意味。這是從造字體上。
男子體力上的優勢使得家中的男主人主導著家庭的走向,所以「多」所表達的「人丁興旺」就是對「爹」字一個美好的願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男子作為父親時需要擔負非常多的責任,在社會之中扮演著不同角色,這是關於「爹」的一種不同見解。
我們再把「爸」字拆開來看,「爸」字是由「父」與「巴」字所組成的,「父」字作為其屬性不提,「巴」字一來是有前文所提的語音學上的理解,二來「巴」字本身對「爸」也是有聯繫的。
這就不能不說下「巴」字的來源了,「巴」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是代表「蛇」的象形字,後來它的意思漸漸拓展為「親,粘」的意思,最為典型的,就是「鍋巴」一詞了。
既然「巴」字有著緊密聯繫這層意思,不難想到,中國作為父系氏族社會,父親作為家庭的大家長,是把家庭連接在一起最重要的紐帶。
在古人的使用上,「爹」字與「爸」哪個使用多一些呢?實際上,唐代多稱父親為「爺」,而到了宋代則會稱父親為「爹爹」了,而且我們都知道,「爺」「爹」在那個年代有了更多的引申意味。
比如「老爺」可以作為主僕的稱呼,也可稱呼丈夫。同樣的,在稱呼比自己大的,尊敬的長者之時則會稱呼為「老爹」這樣來看,古人使用「爹」字頻率更高,自然更常稱父為「爹爹」了。
但是實際上無論是哪種的稱呼,我們都在表達著對父親的尊敬與依賴的情感。
從「爹」字到「爸」字,看似日常的口頭用語,卻無不映射著中國文化上絢麗繽紛,從歷史的角度,從語音學的角度,乃至從造字的角度,無不體現著講究與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