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博學:臺灣最大的危機(圖)

作者:洪博學 發表:2022-11-17 11: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22年7月28日,在臺灣屏東舉行漢光軍事演習,
2022年7月28日,在臺灣屏東舉行的模擬中共軍隊(PLA)入侵臺灣島的漢光軍事演習期間,士兵們在操控AAV7兩棲突擊車。臺軍進行為期五天的全軍實彈演習,以擊退來自中共的模擬攻擊。(圖片來源: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1月17日訊】本月15日在G20的拜習會上,中美兩國互相畫出紅線,可是台海緊張氣氛並沒有緩解,前天中共廈門艦闖入海峽中線,臺灣馬公艦趨前對峙,多數國際分析師認為,中臺直接開戰機會不大,但長此下去,難免會擦槍走火。

戰爭不管是在2024年或2027年爆發,都只是猜測,政權定於一尊的中共,只有獨裁者知道何時必須開戰,有觀察家認為,即便習近平有併吞臺灣的急迫感,卻因為經濟下行,顏色革命風險高,直接訴諸戰爭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習近平不是非理性的傻瓜,第二,中共不會打沒把握的戰爭,即便5年後,中共也不能確定屆時能否擊敗美國的干預,所以,只要美國持續支持臺灣,軍力放在太平洋,中共就必須承擔戰敗風險,這個風險當然是政權垮臺。

如果不打傳統戰爭,最可能的方法是恐嚇,逼迫臺灣投降,打訊息戰爭、認知作戰、心理戰、法理戰,其中最大可能是封鎖臺灣;最近,美國智庫及歐盟政府委託榮鼎集團,估算中共封鎖臺灣可能的損益。

根據估算,如果中共封鎖台海以及台海周邊,不准所有船艦通航1個月,臺灣雖然不會因為缺糧投降,但全球經濟會因為台海被封鎖,直接損失2,5兆美元,可見即便不是戰爭,台海也經不起封鎖,因此「台海不能被封鎖」當然也是美國畫出的紅線。

美國以及西方盟國多次宣告守護臺灣的民主價值,防止台海爆發戰爭,但享受民主的臺灣人卻在拋棄民主,這才是臺灣最大危機。

從多次民調中發現,如果中共軍事攻打臺灣,決心抗中保臺的比例始終不到70%,這比起烏克蘭人民抵抗俄軍的90%,足足少了20%,至少有30%臺灣人面對戰爭時很懦弱。

2021年中研院對臺灣人民主態度的民調顯示,無條件支持民主的只有32%,可以接受威權制度來到40%,臺灣人不珍惜民主,才是臺灣最大危機。圖/蔡英文臉書

臺灣人為什麼不夠勇敢?可能的原因,一是由選舉制度產出的民主政客面臨挑戰,尤其選舉過程各種攻擊、抹黑,讓選民厭煩;其次,紅色滲透力量洗腦臺灣人拋棄民主、接受威權專政。

根據2021年中研院對臺灣人民主態度的調查結果,無條件支持民主制度只有32%,可以接受威權制度來到40%,跌破許多人眼鏡,也不得不質疑,中研院這項調查可能存在抽樣與問卷文字的盲點,否則臺灣社會怎可能喜愛威權勝過民主?

我只能如此推理:第一,臺灣的世代差距,對民主認知不同,對威權體制的想像也不一樣,90後的臺灣人,是天生的民主自由享受者,這一代人生在自由社會,無法想像在過去威權統治時代,臺灣人的痛苦,或許因為如此,導致這代人對民主並不珍惜。

第二,民主制度包含選舉、議會制衡以及生活方式等,很多人討厭選舉制度,也因此討厭民主制度,但並不討厭民主自由生活方式,以及政府權力受到制衡監督,這裡面充滿矛盾。

第三,中共大外宣認知作戰,利用臺灣在地紅色媒體詆毀民主,讚美威權獨裁好處,很多人相信威權專政的中共把中國治理得很好,儘管宣傳內容欺騙百分百,但卻積非成是,已經對臺灣社會起了作用,這一點才是最可怕。

共產黨擅長認知作戰、心理戰、訊息戰,口號喊打喊殺,最後還是選擇吃軟飯,能夠騙到臺灣投降,才是老共優先考慮;臺灣人民除了理解備戰可以止戰以外,想要過自由生活,除了堅守民主制度外,還必須徹底與中國脫鉤,拋棄對專政威權體制的幻想。

(本文為《民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民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