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為人處世可以隨心所欲卻又不超出規矩。
當然,上面是孔子的話,聖人的理解。那麼作為現代人來說,對孔子的這段話怎麼理解才合乎時代的觀念?跟隨時代的潮流?我們不妨來試著解說解說。
三十立甚麼?
1、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
立身是人立足於社會起碼的要求,自強是立身之本,別寄託於父母的資助,寄託於別人的贊助。
2、立業
立業是為生的必備,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
3、立家
立家就是建立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年輕人推遲了組建家庭的時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四十明白甚麼?
1、對外 明白社會
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
2、對內 明白自己
四十歲的人,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
有理想,去實踐;有願望,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於適度。
3、對己 明白責任
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
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五十知道甚麼?
1、知道命運軌跡 不怨天
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絕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
2、知道人生定位 不尤人
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六十看透甚麼?
1、看透生命
六十歲的人,健康快樂地生活,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
2、看透名利
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
七十該怎樣去做?
1、隨遇而安
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盡快擺脫傷感;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2、不逾規矩
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要合乎:情、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