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積德作為人類的一種「核心」價值,也是一種做人的內在要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故而,人們相信行善積德就能帶來好運。行善積德作為人類的一種「核心」價值,也是一種做人的內在要求。不過,行善是否就一定會有好運氣,的確不存在直接的的聯繫。這是因為:
1、不是所有的「善行」都必然「積德」
能夠積德的善行,都是客觀的行善。
所謂客觀的行善,其一,就是做善事,不能具有功利心,名利心,不能企圖各種私利與回報。
其二,行善完全出自本心、本願,真心、真願;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做樣子,迫於壓力,或者僅僅就是一種從眾行為。比如,救死扶傷,同樣一件事情,有人可能屬於積德;有人則無法積德,就看你的起心動念怎樣。
而有的人,做了點點善事,反而索求回報;有的則生怕別人不知道;甚至只是用來裝飾門面。
2、即使積德的善行,也不能抵消惡業
佛教認為,善行會產生善果;惡行則產生惡業。善業與惡業,兩者報應不同;而且可能無法抵消。
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罪,不能因為自己曾經有過功勞,就可以抵消一樣。因此,你行了某種善,積了某種德,只會在相應善行方面產生善業。
3、行善的業報,不一定就是現世報
行善能夠積德,但德的回報,也是有個過程;因為德的累積,本身就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佛教來說,有的可能是現世報,有的則可能是來世報;有的則不一定應驗在你的身上,或許應驗到你的六親,子孫方面。
4、行善必須符合「自然」
所謂善行,就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行為。比如:救死扶傷,大家都認為是行善的一種,但是,救了一個好人和救了一個壞人一個惡人自然有所分別。如果你去救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一心想傷害他人報復社會,不能遵守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人,這就可能並不是真的善行了。
萬事、萬物的生滅,自有其規律,有它們自己的法則,我們應當不要輕易地去改變這個自然的法則。
5、行善需要適度與適宜
善行,當然主要是惠及別人;但是,保證自己的合理需求,也是善舉。
如果你散盡家資與儲蓄,救助應該救助的人,當然為善舉,而且是大善舉;但是,也要能夠保證自己能夠養活自己的前提下,如果自己沒有生活來源,或者喪失了勞動能力,就不能這麼硬幹。
因為,一個連自己都不能養活自己的人,散盡家資,又會給別人添麻煩,自然也善不到哪裡去。
行善可以改善一人個人的命運,因為:
1、行善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
因為,如果你真的客觀行善的話,往往會抱著一種給予的態度。與人、社會、自然,就能夠和平共處,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就比較融洽;同時,也會坦然面對逆境。
一來,自己沒有奢望,不祈求額外的、不是自己本身付出的回報,至少不會遭致重大的禍患,更不會違法亂紀,免除了刑獄災勞之苦;
二來,可以免除嫉妒別人的痛苦。古人就告訴我們,知足常樂,因為,人生的痛苦大多來自於求不得,以及與別人比較。
三來,即使遇到困難,需要別人救濟,大多也因為你以前的善行,會回報給你。其實,你根本就沒有指望。意外之福常臨,自然開心快樂。
四來,因為你的本願,就是別人過得幸福;當你發現別人真的幸福了,或者至少遠離了災禍,你的理想實現了,當然就會更快樂。
2、行善定能遠離災禍
你一生能夠有多大的富貴,是由今生前世的業力所致。往生前世,自己已經無法改變了。今生當為,完全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命我們改變不了,而運卻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自己的運轉,自己的運用,自己的運作。
古人才說,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人在做,天在看,「鬼神」都敬重具有善德之人。
3、行善可以提升你的生命質量
行善也是一種自我的需求。自我的完善,也就是「修為」。所以,你不要指望,做了一兩件善事,就能獲得「福德」,它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假如你「三輩人」都是這樣持續的行善,你看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看來真的行善的話,倒不是在於你能獲取多少的富貴,那不是行善的目的,行善的真正目的,就是一種靈魂的自我「救贖」。
哪天你的靈魂真的「乾淨」了,明亮了,幸福和快樂自然就會緊隨著你;命運的質量當然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