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絲繡老子像(局部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道家之源,出於老子,不過早於春秋就有了道術。老子出生於春秋之末,卻很早就來到過人世間。本次文明之初,三皇五帝之黃帝軒轅氏、帝嚳高辛氏都曾經分別在峨嵋、牧德從老子那裡得道,還有後來的大禹,以及最後的尹喜。自黃帝之始的三皇五帝,莫不倡導臣民尊道重德、勤力修煉。「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道家之源
春秋時期老子以前,有道家修煉卻沒有世間的師父,大家都是你我口言相傳、自守清修,並沒有系統的經典指導大家修煉。雖然有易經,但是按照易經的部分,卻主要是從言行上來符合修煉人的標準。不過,那個時候的人們率真純樸、心靜欲清,原本就自然而然身處於道中。有言曰,上古之人,競於道德。
根據史料記載,由於道德高尚,以及勤於修煉,當時的人都十分長壽,例如,三皇五帝大多都是在位百年左右,個個都是度百歲乃終。是以三皇五帝方去,千年已過矣。
根據有記載的發端,道術始自黃帝,所以自秦漢又稱道家為黃老之術。老子之道是純粹的修煉,而黃帝之術卻還包括釆藥煉丹、施展神通法術、兵法、醫藥、符籙、占卜等。一個是大道,一個是中士之道、小道,二者各自流傳並不相干,合稱黃老之術確實是有點兒混淆視聽了。只是,後來在東漢末年道教產生之後,才有很多真正的大道修煉人在到處施展神通術類的東西。
孔子曰:「與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庸,常也。中庸之道就是中和可常行之道。(《梁書・處士》)君子坦坦,堂堂正正、平平淡淡的為人處事、修身養性才是正道。上士之出世間者,垢名恥利,遠避紅塵深居山林,常人罕有知見者;上士之在世間者,隱忍以行簡居求志,處污而不愧其色,常人也很少能夠知道他們。兵法、醫藥、奇門遁甲等這些術類的東西,都是只有修道之人才能掌控得了的。由於他們這些東西的承傳都很秘密,秘而不宣,常常是一般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是修道人,只知道他們行兵問卜等之前都要做法事、舉行一些儀式等。而在整個的中華歷史上,他們不但修道,很多人還出將入相,在歷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神仙故事、歷史故事是由他們在表演的。
孔子又云:「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任性放蕩精神失常叫狂,孤僻冷漠不作為叫狷,二者是兩個相對立的極端。歷來的亂法壞道者,莫不是狂狷之輩、下士之徒。下士之徒,或隱居以求名,或消災滅禍以博利,或佯狂以駭俗,莫不喧囂於塵世,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個超凡脫俗的人。可是因為他們會折騰,常人知道最多的,反而是這些人。結果真正的道,就因此而越來越不為人知了。再加上那些下士裡面的下士、俗士,不知道本,多離以迂怪,假托變幻亂於世,搞得很多人對此詬病甚多,當然也就導致道家的名聲遭受污損。
其實,道家真正遭到敗壞,是來自修煉弟子本身,或者說是那些以弟子或傳人自居的人士。這些人可是比其他什麼人都更加具有迷惑性。在這一票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是戰國時期孟軻的同輩莊周。
宋代絲繡老子像。(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莊周開啟道家亂法的先河
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周是宋國時的蒙人。其生活年代與孟軻相彷,可能年歲略小。《史記》上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點明莊子所言、所論是源自老子。《史記》上又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傳讚中說:「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由此可見,莊子之論的的確確不同於老子,是莊子根據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而推演出來的,要旨在於「自然」。老子所貴的「道」與莊子的「自然」之間內涵的天壤之別也就一目瞭然。
對莊周的著述,《史記》上是這樣評價的:「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也許正是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微妙難識」,無人能夠真正知道老子《道德經》的真正內涵,使得莊周嘗試運用寓言的形式來闡述老子那些使用語言都難以描述的洪大、無垠的「道」。因為他不能完全解釋老子的「道」,他的行文「空語無事實」,多為虛構,遂將老子的「道」侷限在他的理解之中,妨礙了人們去徹底參悟老子的《道德經》。這也就是司馬遷在傳讚中感嘆的:「皆源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老子的《道德經》是用來指導修煉的,用它可以修煉成仙,可以治國興邦。但是,莊周的《莊子》「其言咣洋自恣以適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如果說《道德經》是宇宙觀,《莊子》則僅是人生觀而已。晉人把莊子之論認為是老子的道,漢魏後把「老莊」並列而論,後人將《莊子》作為《道德經》的註疏,使得人們無從領略什麼是真正的老子的道。說莊子亂老子的法,即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