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鑑圖説》之揭器求言。(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帝鑑圖説》由明代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主編,供尚在沖齡的小皇帝萬曆帝閱讀。該書圖文並茂,語取易曉,由一個個小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萬曆帝一經觀賞,便愛不釋手,該書也成為後代帝王的啓蒙讀物。萬曆帝特命史官把此事載入史冊,「以昭我君臣交修之義」。
《帝鑑圖説》取自唐太宗「以古為鑑」之語,這正是張居正主持編撰這部書的指導思想。「溯唐虞以迄漢、唐、宋理亂興衰、得失可為勸戒者,條其事百餘,各因事繪圖,系之説」,「視其善者,取以為師」,「視其惡者,用以為戒」。因此,《帝鑑圖説》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聖哲芳規」講述了歷朝帝王勵精圖治之善,取以為師;下篇「狂愚覆轍」剖析了歷代帝王狂愚之禍,引以為戒。
《帝鑑圖説》中,圖畫佔有相當份量,每則故事都配一幅圖畫,每幅圖畫都佔一整幅頁碼,全書畫面設色典雅,線條流暢,造型生動,人物的表情、動態、服飾無不精心繪製,展示了當時繪畫藝術的超卓技藝。在明朝,繪畫藝術得長足發展,湧現出像仇英、陳洪綬、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著名畫家。《帝鑑圖説》的繪畫者雖未署名,但以其為御用圖書配畫的資格論,必為一時之秀。
4、揭器求言
《帝鑑圖説》之揭器求言。(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夏本紀》記載,「大禹懸鐘、鼓、磬、鐸、鞀,以待四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以義者,擊鐘,告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
大禹既居帝位,恐自家於道有未明,義有未熟,或事務有不停當處,或有可憂而不知,或獄訟之未斷,四方遠近的人,無由得盡其言。於是將鐘、鼓、磬、鐸、鞀五種樂器掛在外面,告諭臣民,說道:「有來指教寡人治國之道的人,則擊鼓;前來告知寡人正理、正道的人,則撞鐘;前來向寡人反映情況的人,請振鐸;前來向寡人訴說憂慮的人,請敲磬;前來告狀訴訟的人,請搖鞀。」禹聽到有哪一種樂器的聲響,便知人們是因哪一種事情前來,就令他進見盡言。
禹是大聖,聰明過人,而又能如此瞭解民情,廣納意見,則天下事物豈有一件不知,四方民情豈有一毫壅蔽?禹之所以為大,而有夏之業,所由以興也。
揭器求言,夏禹聽取下情的特有方式,和帝堯時「置諫鼓、立謗木」十分相似,而分類更加細緻,指向性也更加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