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朝代的藝術都帶有自己的特點,中國明代的工藝美術在藝術史上就極具盛名。因為明代的工匠們信仰神,敬天重道,才使這些古老的傳統工藝得以流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輝煌的一頁。
金銅佛像工藝
朱棣成為永樂皇帝以後,極力推崇佛教,當時他在宮廷內,設立了佛作,專造御用佛像。永樂時期的銅佛造像,澆鑄潔淨無暇,優美光亮,鑄金技藝十分高超,造像體形豐滿,袈裟衣褶優美。宮廷造像多融合漢藏兩種藝術因素於一體,風格純熟,材質優良,雕工精細,雍容華貴,流光溢彩。長期以來,永樂官造銅鎏金佛像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這也是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珍貴藏品。
織繡工藝
明代刺繡業迅速發展,地方特色鮮明,出現了顧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京繡等。顧繡亦稱「露香園顧繡」,因源於明代松江府上海縣露香園主人顧名世家而得名。它以繡繪結合而著稱,多以名畫為藍本,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明代蘇繡已逐步形成「精細雅清」的地方特色,影響深遠。
漆器工藝
明代雕漆,初由浙江嘉興西塘派雕漆藝人主持內廷(宮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他們的作品豐潤渾厚,題材多樣。明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明嘉靖年間,雲南雕漆開始進入內廷,其特點為刀不藏鋒、稜不磨熟,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明代鑄銅工藝獲得了重要發展,最著名的是產於明宣德年間的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宣德爐是以銅、鉛、錫、砂、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名貴異常,傳世稀少。
明代鑄銅名家有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人,皆有不少精品傳世。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在明代民間通行,明末清初的歸復,以善製錫壺稱世,所作頗受文人讚賞。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器的出土物少、產量低。它的製作中心在明代山東益都顏神鎮,明洪武初年,該地設有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當地的民間玻璃作坊以生產簪、珠為主。
琺瑯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瑯)的製法,是在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瑯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溫火燒製而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年間,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當時由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民間掐絲琺瑯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
竹木牙雕工藝
此工藝為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歷史悠久,至明代開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為此項工藝之首。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的深峭鏤空雕法,可多達五、六層。
鑲嵌工藝
在硬木器物上雕刻鑲嵌金銀、玉石、玻璃、琺瑯、竹、木、牙、骨等材料,是明代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結晶。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臺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堪稱一絕。
傢俱工藝
明代傢俱上品多用紫檀、黃花梨、紅木等硬木製成,它充分利用木材固有的紋理色澤,結構單純簡練,造型大方,無繁瑣的裝飾,既實用又美觀,成為中國古典傢俱史上的典範。
此外,尚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武備儀器、盆景、鐘錶、珠寶、玳瑁、竹黃、匏器等,都是明代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明代工匠們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的融入傳統工藝品之中,使其富有更深的內涵和意義,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