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2月21日訊】有一定年紀的朋友都很清楚,北方有些地區過去只能種植一季作物,但現在卻可以種植一季半?為什麼哪?
每一種作物都有其所要求的最短生長期,當扣除種植、收割所需的時間之後如果只能成熟一季,也就只能種植一季。以往的種植與收割完全依靠人工,各自需要費時半個月左右,這就壓縮了植物的生長時間。但採用機械化之後,種植、收割的時間大大縮短,合計大約一週也就夠了,如此一來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讓植物生長,這就讓部分地區原來只能種植一季,但今天依靠機械化進行種植和收割、壓縮種植與收割所消耗的時間之後就可以種植一季半。
農業機械化離不開燃油的充足供給,燃油主要來自石油,所以將大量的燃油投入到農業活動中就等於化石能源的投入。
化肥、燃油的投入對農業活動的影響有多大?朝鮮就是一個標準的範例。
從五十年代到今天,朝鮮的體制未變,種族未變,人口數量變化也不大,但在蘇聯解體之前,基於蘇聯與朝鮮之間有緊密的經貿聯繫,蘇聯也朝鮮給予長期的經濟援助(包括石油援助),這就讓朝鮮可以通過肥料和燃油(農業機械化)的方式向農業活動大量投入化石能源,結果朝鮮的糧食不僅可以自給自足,在很多年份還可以出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經濟發展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更遠超過韓國。
但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與朝鮮的貿易幾乎中斷,各種援助也中斷了,朝鮮喪失了大部分化肥與燃料來源,從90年代開始朝鮮就已經成為飢餓的代名詞,僅僅在九十年代的苦難行軍時期就餓死了數百萬人,大約佔總人口的10-20%,這就是化石能源對農業投入大幅萎縮之後的結果。
過去三十年,朝鮮遭遇的人口災難,本質就是能源危機。
事實上,化石能源對農業活動的影響絕不僅僅體現在肥料和燃油。傳統農業的產量非常不穩定,爆發旱災、水災時經常會顆粒無收,這是對人口增長的根本制約,是瓶頸,大災之年往往會導致人口災難。但在現代農業中這種現象已經甚少,根源在於電力大量投入到農業活動中之後,可以使用地下水進行灌溉來抵禦旱災,當水災發生時也可以通過抽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災帶來的影響,電力資源的充足供給讓農業產量趨於穩定,這對於人類生存的意義是巨大的。而電力對農業活動的投入本質上還是煤炭、天然氣、重油等化石能源對農業活動的投入。
至於農藥的投入一樣重要,不必細說,而生產農藥的原料大多也來自於石化產品。
因此,即便以最保守態度進行估算,在今天全球的農業產量中,至少有50%以上來自於化石能源,這是現代農業的鮮明特徵,也是不爭的事實。
通過中國自己的情形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
早期中國的化學肥料投入比較少,1970年代水稻、玉米、小麥的單產分別約為400、205、123公斤,此後尤其是改開之後化學肥料的使用開始普及,灌溉也逐漸得到保證,農業機械也開始運用,到2000年代水稻、玉米、小麥的單產就上升到約700、382、354公斤,總體的增長幅度超過100%。1970年的人口總數是8.3億,但還經常餓肚子,到2000年代之後中國人口已經超過13億,卻基本可以實現溫飽,在這個過程中不否認農村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影響,但化石能源的大量投入顯然才是決定性的。
恰恰在今天,全球的能源供給很可能已經難以為繼,食品危機開始威脅人類生存。
能源危機來自兩個方向:
第一,近日國際能源署(IEA)在它們的報告中警告稱,自2010年起,全球天然氣領域的投資就陷入了「結構性衰退」之中,從中期來看天然氣供給不足將成為全球市場都要面臨的一大難題。
下圖上為2011年至2020年全球油氣名義勘探投資總額變化圖,2015年之後開始大幅萎縮,如果考慮到同期美元在不斷貶值,真實投資額萎縮的情形比圖表所反映的還要嚴重的多,這意味著未來全球油氣新增供給將受到制約。下圖下為2015年之後全球年度新增油氣勘探儲量變化圖(2021年為前11個月數字),2021年1-11月新增油氣勘探儲量只有47億桶,這是75年來最差的一年,也在佐證未來油氣的新增供給十分有限。
2011年至2020年全球油氣名義勘探投資總額變化情況(作者博客)
2015年之後全球年度新增油氣勘探儲量變化情況(作者博客)
新增供給甚少但老舊油氣井、煤礦會隨著服役時間的延長產量逐漸下降,這就是去年天然氣、煤炭危機的根源,也是目前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是供給出現了問題。
歐美左派很可能也是這場危機的凶手。
歐美左派支持新能源政策,這肯定是正確的,源於人類的進步史就是獲得能源和使用能源方式進步的歷史。但在發展新能源的同時不能妖魔化化石能源,更不能使用行政手段強行干涉,否則化石能源的投資驟減就會導致人道主義災難,源於能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石。
目前歐美很多國家都通過行政司法手段規定2030年至2035年時燃油車不准上路,而且在傳統能源領域進行投資時需要承擔更高的貸款利率,在這種政治正確的氛圍下企業還敢在油氣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嗎?這是傳統能源勘探投資活動快速萎縮的根源之一(另外一個根源就是2015年之後的低油氣、煤炭價格),所以目前歐美左派的能源政策很可能就是一種「綠禍」。
第二,逆全球化將導致更嚴重的能源危機。
經濟全球化時期,所有國家都努力擴大出口,出口得到的外匯收入除了用於滿足進口之後就形成了外匯儲備,這就是全球化時期全球資本與貿易的流轉模式——努力銷售包括能源和稀缺資源在內的所有商品形成外匯儲備,這是「賣商品、存錢」的模式。
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歐美產業不斷流失,財政收支平衡被破壞,結果就是美歐政府債務率不斷飆升,當財政支出對印鈔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時,通脹當然就會加劇,貨幣開始加速貶值。上一次全球化約從1850年代開始,最終也以英鎊加速貶值、最終不得不放棄金本位作為結束,今天在遵循一樣的規律。
去年美國的年通脹率飆漲至5.7%、意味著美元加速貶值週期的開始。各國持有的的美元投資美債收益低於2%,虧損幅度(超過3.7%)表面看起來還不大,也還可以忍受,但如果換個方式來計算您就覺得難以忍受了。
通脹(物價)永遠是貨幣現象,這是非常經典的理論。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加速貶值就會推動全球大宗牛市,這也是不變的規律。Refinitiv CoreCommodity CRB指數是衡量大宗商品價格的一個綜合指標,到2022年1月底,在過去的一年中大宗價格同比上漲了46%。也就是說,到1月底的過去12個月中,美元對大宗商品的購買力暴跌了46%,而投資美債的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此時,各國還願意持有美元儲備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就是普京清空所有俄羅斯美元資產的真實原因。
現在鎳礦、鋰礦、錫礦、鋁土礦、天然氣甚至煤炭和石油都是供不應求(或緊平衡),持有這些資源隨時都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換來美元、歐元等所有紙幣,這些稀缺資源出口國在沒有緊急外匯需求時為什麼還會出口這些稀缺資源以積累快速貶值的美元儲備?這不是傻蛋嗎?所以我們就看到印尼、智利、墨西哥等國都開始控制大宗商品出口,俄羅斯對能源與大宗出口徵收出口稅。
歐佩克+控制石油產量,實際就是控制供給的一種方式。
當這種趨勢進一步蔓延時,不僅會導致美元進一步加速貶值,更讓能源與大宗商品的全球化環境崩解了。即大家從「賣商品、存錢」的模式改為「賣紙幣、存稀缺資源」的模式。在全球化模式下只要有錢(全球化就是歐美資本向全球流動,有助於各國政府積累外匯儲備)就隨時可以得到能源和大宗商品,這保證了化石能源對農業活動的投入,各國的農業潛力都可以到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全球農業產業鏈穩定運轉,食品產量的高速增長也就支撐了人口大爆炸;能源與大宗商品的全球化崩解之後,稀缺資源的出口國會控製出口速度,甚至在沒有緊急外匯需求(或為了抑制本國通脹)時會禁止出口,很多國家就會有錢也買不到足夠的資源,至少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溢價(這意味著各國外儲的真實購買力快速下降,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很多國家就無法向農業活動投入充足的化石能源,本國的農業產量就會萎縮,就會出現一個又一個蘇聯解體之後的朝鮮,全球食品危機與人道主義危機也就開始了。
大飢荒距離我們有多遠?或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世界肯定已經進入了人類歷史上的未知海域,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經驗,前方風險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