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患者「繼承」了捐贈者的人格。(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科學界的研究成果
夏威夷大學護理系臨床教授保羅.皮薩爾(Paul Peasall)和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教授嘉裡.施瓦茨(Gary Schwartz)等三位學者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其中記錄了10個典型的同類案例:這些心臟移植或心肺移植患者在手術後不但表現出器官捐獻者的個性、愛好與行為特徵,甚至還會重複逝者生前的感官體驗。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驚訝地發現:接受移植後,患者發現自己的口味變了,這個比例竟然高達50%!因為之前身體器官有病嘛,患者們通常都是注重飲食健康和營養搭配的。但器官移植後,有人每次經過麥當勞就要去吃快餐;有人喜歡上了甜食,有人愛吃起辛辣刺激的食物來;有人突然冒出喝加冰的啤酒衝動。而那都是那些捐贈者們生前的嗜好。從此看出,細胞還真是有記住吃好吃的東西的能力。
同時,施瓦茨教授更指出,至少有10%的案例是器官移植患者「繼承」了捐贈者的人格。因此,從這麼多研究中可以看出:細胞的記憶能力確實可以脫離大腦而存在,而說這只是巧合的概率似乎太低了。許多人認為人死如燈滅,而心臟在人體裡只不過是個提供血液循環的器官。
妻子訴說著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以及懊悔不該冷戰,好久才停止。(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個令人感動的例子
一對美國夫婦在高速公路上趕路,當時還下著非常大的雨,霧濛濛的一片,路況本來就惡劣。更糟糕的是倆人之前因一點小事鬧彆扭,一路上賭氣不說話,只有雨刷快速刷著車玻璃的聲音。最後他們出了大車禍,坐在駕駛座位開車的丈夫很快就被宣布腦死亡,妻子重傷,半年後才恢復。丈夫的心臟捐贈給了一位等待移植的患者。
康復後的妻子對車禍當天的事情痛悔不已,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對著丈夫的心臟跟他好好道別。於是,她向當時勸她做器官捐贈的社工人員求助。經過一番周折,她終於預定了和受贈者見面的時間。預定的時間到了,可是那天下午,那位受贈者卻遲遲沒出現,負責聯絡的社工正忐忑不安,甚至建議這位妻子放棄見面。結果她說:她感覺到了她的丈夫就在附近,很快就到了。
幾分鐘後,受贈者果真推門走了進來。他是一位高中生,見到那位妻子,彼此都非常親切,很快就熱絡地交談起來。妻子輕撫著受贈者的胸口和丈夫的心臟道別:「寶貝,我對不起你,現在想親自和你說聲再見。」
受贈者非常愉快,立刻感覺心情舒暢。他說因為接受了心臟移植後,這半年來,始終覺得心中有一種很鬱悶的情緒,說不清道不明,即使檢查數據都顯示心臟功能良好,還有各種康復療法手段,可他總覺得自己心中糾結不已,難以釋懷。可是在聽到妻子對丈夫的告慰後,他立刻就感覺自己徹底康復了。在要道別時,那位高中生猛地提出個問題:「為什麼移植了器官後這半年,我一直聽到車子雨刷在刷窗戶的聲音?」
那位妻子聽到後,立刻情緒崩潰,失聲痛哭,那正是他們出車禍前車裡唯一的聲音。她不停地哭著對少年的心臟,訴說著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以及懊悔不該冷戰,好久才停止。臨別時彼此都感覺終於了結了一樁大心事,如釋重負。那種情景,就好像丈夫的靈魂附在少年的心裏,終於與妻子和解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