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時,魏國有位慈母,是孟陽的女兒,芒卯的後妻,她生了三個兒子。(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周朝時,魏國有位慈母,是孟陽的女兒,芒卯的後妻,她生了三個兒子。芒卯的前妻有五個兒子,他們都不喜歡這位繼母,即使繼母對他們很寬厚,他們仍然不喜歡她。繼母於是命令自己的三個兒子,不可以和芒卯前妻的五個兒子享有同等的待遇,無論衣服飲食,還是起居進退,都相差甚遠。即使這樣,芒卯前妻的五個兒子還是不喜歡她。
不久,芒卯前妻的第三子違反魏王的命令,依法要被判處死刑。繼母為此愁苦悲傷,早晚勤奔走去營救他。有人對她說:「這幾個兒子都不喜歡你,你為何還要這樣勤勞營救而悲苦如此呢?」
繼母說:「我的親生孩子,即使不喜歡我,我也一定想辦法去救他,讓他免除災禍與刑罰。現在我對芒卯前妻的兒子面臨災禍不去盡力營救的話,那跟他們沒有母親有何區別?他們的父親就是怕他們成為孤兒,所以娶我來當繼母。繼母也是人母,若不愛護她的兒女,能稱為『慈』嗎?只愛自己親生的忽視前妻的兒女,能稱為『義』嗎?不慈不義,憑什麼立足於世間呢?他們雖然不喜歡我,我怎麼敢忘記義理呢?」
於是,繼母前去遊說魏王,魏王敬仰她的慈義之行,就赦免了芒卯前妻第三子的罪過,讓他回家。從此芒卯前妻的五個兒子對待繼母象親生母親一樣,一家人和樂融洽。八個兒子都接受繼母的禮儀訓導,後來他們都成為魏國的大夫、卿或士。
繼母是書面語,民間通俗的稱為後母、後娘或後媽等,都說「後娘難當」,有那麼一點難當的現實境遇,是因為後娘與前妻的兒女沒有血緣關係,但不能以此為藉口。真實的原因是道德的敗壞造成的。上文中的繼母(後娘)為什麼能改變芒卯前妻五個兒子的看法與心意,誠心誠意的把她當作親生母親從而聽從她的教誨呢?靠的就是「慈」與「義」,這屬於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倫理範疇,以道德感化人,從而才能使人心悅誠服。
( 歷史故事來源:《太上感應篇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