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臺灣?中共或落入美國戰略陷阱(圖)

作者:陳破空 發表:2021-10-15 06: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共機擾臺
共機擾臺(圖片來源:臺灣國防部)

【看中國2021年10月15日訊】在中國社會,最具民族主義光譜的毛左派或極左派原本就存在,但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他們一直未能佔主流,甚至邊緣化。許多時候,他們甚至淪為中國社會的笑話和笑柄。然而,時來運轉,他們做夢都不曾想到,或者說,令他們大喜過望的是,他們竟能意外地等到一個人,此人不僅與他們具有同等的意識形態,而且僥倖取得最高權力寶座。此人便是習近平。於是,毛左派或極左派們瞬間找到了他們的共主,他們一下子成了氣候。相應地,極端民族主義也終於在中國成了氣候。

眼見得,習近平上臺以來,極左派和毛左派得勢,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得勢,武力攻打臺灣的聲浪日益推高,並且,在黨媒黨報的包裝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民意」—偽民意,鑼鼓喧天,甚囂塵上。

而習近平,出於權謀和權欲的需要,不僅要鞏固一黨專政,還有復辟一人獨裁,在身邊一批極端民族主義御用文人的鼓搗下,有心當所謂「統一之父」,對臺灣擺出一副虎視眈眈、志在必得、必欲滅之而後快的強霸橫蠻嘴臉。

尤其在習近平的第二個任期內,中共軍機、軍艦擾臺頻率急劇增加、規模不斷加大。北京咄咄逼人的姿態,讓臺灣和國際社會都感受到,中共似乎加速了攻打臺灣的步伐。說習近平是「總加速師」,在急速惡化兩岸局勢方面,也並非浪得虛名。

筆者曾論斷,中共極限威脅臺灣,更多的是一場心理戰。比如,測試美國是否決意協防臺灣?是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明確?這是中共最想知道的一部分,也是它心理戰、心理測試的關鍵部分。

如果美國戰略明確,要麼讓中共死了那條吞併臺灣之心,要麼讓中共與美國攤牌、對決。但如果美國戰略模糊,則讓中共捉摸不透、疑惑不定、舉棋不定。

中共強硬派和部分御用文人,以為美國民主黨軟弱,以為拜登政府是綏靖主義。或許,誤判將由此而來。須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領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前者是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後者是富蘭克林.羅斯福。

換言之,德日兩國、尤其日本軍國主義的蠢動與盲動,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入了美國的戰略陷阱。當年,隱忍不發的美國,實際上一直在尋找加入戰圍、後發制人、徹底消滅悍敵的恰當時機。回到今天,中共已經尾大不掉,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超過當年的德國和日本。就像當年的美國在等待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犯錯一樣;今天的美國,似乎也正在等待共產中國犯錯。

常言道: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令其瘋狂。習近平和中共在台海、南海、東海和中印邊界的全面挑釁,儼然已經瘋狂難抑。美國的隱忍不發,中共的囂張跋扈,已經把美國民意推到一個新高:42%的美國人主張,如果中共攻打臺灣,美國應該出兵保臺。

中共主動挑釁和打心理戰的結果,逼得臺灣趁勢而起。那就是,臺灣在兩方面加緊行動,並在兩方面都有重大斬獲。一方面,臺灣加緊購買美國先進武器,並加快自製先進武器,不斷翻新軍備,提升國軍攻防能力;另一方面,臺灣加緊與西方國家和民主國家結盟,臺美關係、臺日關係、臺歐關係,都獲得大幅度提升。

臺灣的趁勢而起和有所作為,客觀上而言,就是中共落入戰略陷阱的徵兆。因為,臺灣的所有進展,都拜中共所賜。習近平反美、反西方、反民主,以鄰為壑;中共製造、隱瞞和傳播大瘟疫,禍害全世界;僅這兩樁,就足以讓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對共產中國的反感和敵視達到頂點,也足以讓周邊國家和美歐等大國對臺灣的同情和協防意志空前堅定。

中共主動挑釁和打心理戰的結果,更迫使美國加緊行動,在已有的軍事聯盟如美日、美韓、美菲等聯盟的基礎上,又重疊搭建各種軍事聯盟:美日印澳四國聯盟;美英澳聯盟;美印聯盟;並鞏固北約、強化美國與歐洲的聯盟。

由此看美國的台海立場,與其說是戰略模糊,不如說是戰略陷阱。歷史上,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先後中套、落網,那麼,在意識形態上酷似當年德日極端民族主義的中共,極可能在竭盡囂張和跋扈之後,不知不覺間,也落入美國的戰略陷阱,重複德日曆史足跡、重蹈德日曆史覆轍,自尋毀滅。武力攻打臺灣,或正是中共毀滅之途。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