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雕像(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束脩」一詞出自《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關於「束脩」的含義,歷來都解釋為「一束乾肉」,並引伸作「學費」的代名詞,意思是孔子這句話是說學生只要交上一束乾肉作為入學費用,他都會教他們。這種解釋流傳了兩千多年,至今仍是如此教學生,從來沒有人質疑過。
不過,「束脩」並不是「一束乾肉」的意思,更不能作為「學費」的代名詞。大家都誤會了。「束脩」的「束」應該要作「束髮」來講,而「脩」則同「修」,是「修飾」的意思,所以「束脩」就是「束髮修飾」,引伸之義是代指十五歲的男性少年。
早在西漢時期,著名學者鄭玄就在《論語》注釋中說道:「束脩,謂年十五已上也。」原來古人習俗,男孩在十五歲以前,頭髮都結成兩個角,向上分開,叫作「總角」;到了十五歲,就必須把頭髮束成髻,衣冠也要加以修飾,表示即將成人,叫作「束髮」或「束脩(修)」。這種髮型和衣冠上的改變與修飾,是男子二十歲舉行的成人「弱冠」禮的前奏,表示十五歲距離二十歲的成人已經不遠了,應該在儀表上逐漸向成人靠攏。
正因如此,古代就以「總角」代指十五歲以下的男孩,用「束髮」或「束脩(修)」代指十五歲的男性少年,用「弱冠」代指二十歲的成年男子。
《後漢書・延篤傳》裡說:「且吾自束脩以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同書《伏湛傳》也說:「自行束脩,訖無毀玷,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經為人師,行為儀表。」著名學者李賢在注釋這兩處「束脩」時,都說是「束髮修飾,謂年十五也」。《後漢書》的這兩段話,分別是延篤和伏湛兩人自己說的話,都是自敘自從到了「束脩」年齡以後就在怎麼做人上下功夫,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從十五歲以後,就力爭做忠臣孝子和品質優、愛讀書、守善道和能夠為人師表的人,可見「束脩」是指十五歲的男性少年。
再從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看,「束脩」也應該是指十五歲男性少年。孔子說他「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說只要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他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這句話,正是在說明他收的學生必須要在十五歲以上,與有沒有繳交學費是沒有關係的。孔子這樣說,既完全符合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又完全符合他的辦學實際情況。
我們都知道孔子教導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大,他從來沒有從事過啟蒙教育,一生都是從事研究性教育,教的學生有的家庭很富裕,有的家庭很貧窮,讀遍《論語》也找不到一處關於孔子收學費的記述,反證了「束脩」與「學費」之間沒有任何關聯。
因此,我們如果再把「束脩」解釋為「一束乾肉」並引伸為學費,認為孔子定要收費,實在是冤枉了這位古代大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