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英國倫敦的一台電腦上正在播放中共大外宣媒體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的一個節目,節目的題目是「習近平是怎樣為人民謀幸福的」。(圖片來源:Leon Nea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6月3日訊】(法廣RFI)為擴大宣傳的影響力,中國媒體集團準備擴充其在歐洲心臟-布魯塞爾的辦公處,新的宣傳機構取名為「中國之聲」,有關方面正在大力招募資深記者;中國推行與西方對抗、爭取南部國家支持的策略;為了壟斷國家信息,又一名外國記者未獲續約、被迫離開中國,這是今天法國媒體關於中國話題的報導。
中國加緊大外宣
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MG)準備擴大在布魯塞爾的辦公室,作為歐洲新總部,以加強對外宣傳,影響歐洲社會對中國的看法。《費加羅報》報導指出:最近數月來,中國媒體集團為其在布魯塞爾建立的新的宣傳據點加緊招募資深記者,以補充其現有的官方媒體龐大的記者陣容。新的宣傳機構取名為「中國之聲」(Voice of China)。這個新站點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媒體集團對外宣傳的力度。該機構在12月份開設了264個新職位進行招聘,其中82個崗位專門負責「國際宣傳」。應聘人員必須符合嚴格標準,據內部信息來源披露:該集團需要經驗豐富且善於交際的記者,可與各行各業的西方人士建立聯繫,使他們能夠讚揚中國。
報導指出:中國歷來十分重視對外宣傳並大量投資。據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David Shambaugh披露:中國每年用於國際宣傳的投資達100億美元。無論從媒體,還是社交網路以及各種廣告等各個方面展開的宣傳,均獲得一定的影響力。官方媒體新華社在全球各地設有230個辦公室,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40%,新華社以11種語言傳播經過審查篩選的文章。
為了應對國際上對新疆種族滅絕的指控,北京「招募」了一些西方的「新聞工作者」和「視頻播主」。香港大學的一名專家Cho Li Fung指出:在中國人眼中,面對西方民眾,一張「白」面孔可能更有說服力。
《費加羅報》指出:軟實力的增強十分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在習近平的野心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日益加大,加之傳播方面的挑戰以及北京越來越體現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的講話,助長了「中國威脅」論。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0月發布的針對14個發達國家的調查顯示,疫情大流行期間,中國的形象急劇惡化。習近平關於意識形態管控的主張,將中國變為一個巨大的信息泡沫,愈加與世隔絕,從而加劇了吸引外國公眾的困難。
北京打算征服南部國家
《費加羅報》在另外一篇報導中,披露了中國與西方對抗,試圖爭取南部國家的策略。報導指出:中國不羈的民族主義開始接出碩果,尤其在非洲各國。中國官媒針對一些國家指責北京在新疆問題上的立場做出的反擊,以及外交官利用推特展開「戰狼式」抗議的做法,是共產黨政權的策略的一部分,旨在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加速衰落的西方進行對峙,以更好地吸引世界經濟未來的火車頭-新興國家。
中國利用自身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扮演著仁慈的「老大哥」,勇於挑戰昔日的殖民大國,從而贏得了信任。從對新冠疫情的管理到人權問題,以及政治制度,中國媒體為渴望獲得基礎設施、經濟增長和良好社會秩序的國家提供了「技術-專制」的反模式。華為等主要品牌的設備製造商的日常業務也為中國的軟實力做出了貢獻。
這項長期投資已在非洲各國政府中接出纍纍碩果,這些國家已成為中國在聯合國和國際機構中的重要盟友。因此,2020年7月,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北京推出的香港國安法成功地得到53個國家的多數支持,令西方國家處於少數地位。在新疆問題上,中國也利用其在南部國家的影響力來反擊華盛頓有關「種族滅絕」的指控。
又一名美國記者被迫離開中國
此外,《十字架報》刊出報導,披露了美國作家、《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撰稿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在四川大學教學合同未獲續簽,將被迫離開中國的消息。
現年51歲的海斯勒曾在1990年代中期,作為美國和平隊的志願者在長江河畔的一個小村莊教授英文。2000年成為《紐約客》的撰稿人。2019年開始,在四川大學授課。他深諳中國文化,精通普通話,著有多部關於在中國旅行的書籍,其中三本書被譯成中文,並在中國發行。
報導指出:海斯勒一案發生在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北京的意願十分明確,要「保持對國家信息的壟斷」。尤其中共即將迎來建黨100週年。海斯勒遠非選擇離開的第一人。今年三月,英國BBC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因報導維吾爾族人的遭遇而受到威脅,被迫前往臺灣。
2020年上半年,至少有18名外國記者被逐出中國。其他一些記者在續簽簽證時遇阻。香港媒體的情況更糟,自「國安法」生效以來,媒體空間不斷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