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國是個風雲迭起的年代,英雄豪傑輩出。在東吳有這樣一位名臣,他忠心耿耿、性情剛烈、敢於直言進諫、據理力爭,他與孫吳開國皇帝孫權之間有感人的故事和事跡,譜寫了一段歷史佳話。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漢末天下大亂,徐州一帶士民大多避難到揚州地區,張昭也南渡長江。孫策創建東吳基業,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同他一道登堂拜見母親,如同輩的密友,國家軍政大事,全部託付給張昭。
張昭每每得到北方士大夫的來信來函,他們都將功勞歸於張昭一人。張昭想匿而不宣,又擔心有私情之嫌,呈報上去則考慮到恐有不妥,進退兩難,內心不安。孫策聽到這種情況後,高興地笑著說:「古代管仲為齊國國相,人家開口仲父、閉口仲父,而齊桓公則稱霸諸侯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甚賢,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難道不為我所有嗎?」
孫策臨終前,把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領百官擁立孫權並輔佐他。向漢朝廷上奏章,給各屬縣發公文,對朝中內外將校則令他們各守其職。
孫權因為悲傷而沒有過問政事,張昭就對他說:「作為國家繼承人,重要的是能繼承先輩遺業,使之昌大興隆,以建成偉大的功業。如今天下動盪不安,盜賊佔山蜂起,您怎麼能臥床哀傷,與常人一樣去放縱個人的感情呢?」於是他親自將孫權扶上馬,侍衛隨後列隊而出,這才使眾人心裡感到有所歸靠。
魏黃初二年(221),魏國派遣使者邢貞任命孫權為吳王。邢貞進宮門後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禮節沒有不恭敬這一條,故此法律也沒有不施行這一點。而你膽敢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江南人寡勢弱,連一把用來執法行刑的小刀子也沒有嗎?」邢貞趕緊下車。
張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張昭後來又被任命為綏遠將軍,封爵由拳侯。孫權到武昌時,登臨釣臺,飲酒大醉。他讓人用水潑灑大臣們說:「今日痛飲,只有醉倒在臺上,才能罷休。」張昭神情嚴肅不發一言,起身走到外面的車中坐著。孫權派人喊他進來,對他說:「只是為了大家在一起高興高興而已,您為什麼發火呢?」張昭回答說:「從前商紂王作酒糟山、美酒池而長飲通宵達旦,當時他也認為是作樂,而不以為是在做壞事啊!」孫權沉默無言面露愧色,於是宣布停止宴飲。
張昭每次上朝,言談吐辭雄壯嚴厲,義形於色,曾經因為直言而忤逆孫權的意旨,中斷一段時間的入朝覲見。後來蜀國的使者來到東吳,稱頌蜀國大臣的德行高尚,東吳群臣中無人出面應對,孫權嘆息說:「如果張公在坐,就會使他折服喪氣,哪裡還敢自吹自擂呢?」第二天,他就派宮中使臣前往慰勞張昭,並乘機請張昭朝見。張昭離席向孫權賠罪致歉,孫權跪下阻止了他。
張昭坐定後,抬頭說:「過去太后、桓王不把老臣託付給陛下,而將陛下託付給老臣,故此老臣想盡臣子的節操,來報答這般厚恩,使自己在死之後,有可為人稱道之處。但我見識思慮淺短,違逆陛下聖明的意旨,自己認為死後必將屍骸永遠丟棄在溝壑中,不料又蒙召見,得以報效陛下於朝廷。然而我這顆愚闇的心用來服事國家,志在忠貞不移,死而後已。假如說要我改變思想,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陛下的歡心,這一點為臣是絕對做不到的!」孫權向他深表歉意。
孫權因為公孫淵派人前來稱藩,就派張彌、許晏前往遼東任命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勸諫說:「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受到征討,才遠道前來求援,這並非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想向魏國表明心跡,我們的兩位使者就回不來了,這不是要讓天下人所取笑嗎?」孫權與他反覆爭辯,但張昭更加堅持自己的觀點。
孫權實難忍受,按刀在手憤怒地說:「吳國的官員士人進宮則向我拜謁,出宮則向您致禮。我對您的敬重,也算到了頂,而您卻屢次在大庭廣眾中反駁我,我真擔心自己會做出失策的事。」張昭久久地注視著孫權說:「為臣雖說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採用,而每每竭盡愚忠,確是因為太后臨終之時,將老臣叫到床前,遺詔顧命的話語總在我的耳邊啊!」說著涕泣交流。孫權把刀扔在地上,與張昭相對而泣。
然而孫權最終還是派張彌、許晏去了遼東。張昭就聲稱有病不再上朝。公孫淵果然殺害了張彌、許晏。孫權多次派人慰問張昭並賠不是,張昭堅決不起床,孫權因故路過張昭家門喊他出來相見,張昭以病重相推辭。孫權放火燒他家的大門,想以此把他嚇出來,而張昭反而又把內室的門窗關嚴。孫權讓人熄滅了火,在門外站立很長一段時間,張昭的幾個兒子一起把張昭攙扶起來,孫權用車把他帶進宮中,自我作了深深的譴責。張昭不得已,自是又恢復朝見。
張昭容貌莊嚴端重,有威風。孫權常說:「我與張公談話,不敢隨便信口而言。」整個國家的人都敬畏他。
張昭八十一歲,即嘉禾五年(236)去世。留下遺囑,要求對他用縑布束髮,用不上漆色的棺材,以平常的穿著裝殮。孫權親自素服弔唁,追諡他為「文侯」。
三國風雲已逝,但千古英豪仍為後人追憶,史書不但記載了張昭的赤膽忠心,更記錄了一代帝王孫權的英偉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他們的君臣情義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資料來源:《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