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放鬆,讓身心達到真正的休息。(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導讀:大部分人生活忙碌,受困經濟壓力,累積的苦悶只能靠美食、聲光刺激、手機遊戲及偶爾住飯店的小確幸來慰勞自己,然而心靈層次——我們看不見的部分,常常處於匱乏與混亂,諮商心理師教你正確的放鬆,讓身心達到真正的休息。
當手上的事情太多時,不妨去打一下瞌睡,只要十分鐘就夠了!聽起來也許會覺得有點荒唐,不過,偷閒讓意識暫時空掉,往往是面對緊急事務的最佳方式。
「主動的休息」,才是放鬆的關鍵
你有正確的放鬆過嗎?
放鬆不是喝杯啤酒「哈~」的一聲、不是被推拿按摩,也不是吃頓大餐或看聲光強效的電影。上述活動裡,感官和身體仍藉由另一種極端感受在對抗疲勞,而依賴外力刺激的放鬆並不是真正的休息。
文明社會讓我們把「效率」這件事內化了,每個人都設法讓某些事情快速發生、快速完成,無所事事則被視為偷懶、投機、消極,使得我們靜下來就會焦慮,怕被認為沒有秩序、蹉跎時間。
正確的放鬆恰恰相反,是「主動的休息」,不是甚麼事都不做,反而從事一些沒有目的、沒有利益的行為,專注使思想和身體安靜下來,卻保持清醒的覺察力。可能很難相信,專注一小時整理書桌的抽屜,是在休息與放鬆。這種放鬆是內在寧靜,身體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利用感官來放鬆!
主動讓身體放鬆的原則,是緩慢、專注感受每一刻的感官體驗,像精讀一本書,作者是你自己,而你仔細咀嚼著自己所產出的作品。舉凡品嚐、泡澡、深呼吸、做體操等,都是很好的身體放鬆方向。
是主動的、緩慢的,心靈清醒地知道每一刻正在做什麼。
正確的放鬆不管效率,但內在卻是全神貫注,你的大腦需要被教育如何放鬆,以理智去抵抗偷閒、無所事事時自動產生的罪惡感,那些都不是真的。記住主動的休息,關鍵在「主動」!
主動讓身體放鬆的原則——專注感官的體驗
主動讓身體放鬆的原則,是緩慢、專注感受每一刻的感官體驗,像精讀一本書,作者是你自己,仔細咀嚼著自己所產出的作品。
讓身體放鬆很單純,身體需要什麼就提供,不過要專一、緩慢地餵養它,沒有負擔地吸收與消化,以下有幾種讓身體放鬆的方向:
1、品嚐
吃與品嚐不太一樣,吃是滋養身體,但品嚐會滿足心靈,吃得愉快,心情也會愉快。
品嚐時,要十分專注,才能吸收眼前食物的「資料」:包括色彩、形象、溫度、質感、口感及味覺,這才是「完整的味道」,並儲存在資料庫裡。要放鬆品嚐,細嚼慢嚥就好,不要看手機,專心地吃。原型食物比精緻再製的食物好。
2、泡澡
泡澡之所以舒服,是因為水喚起了嬰兒在子宮裡的遠古聯想。水讓我們放鬆,當深沉入水後,因為力學原理,身體會感到輕盈與融合,把身體交給水去承載,讓意識暫時離開一下,不再分辨何處是水域的交界,何處是身體。在家裡浴缸、溫泉池或運動中心的SPA都能如此體驗。
刻意深呼吸讓緩慢的呼吸動作反過來鬆弛心靈的緊張。(圖片來源:Adobe Stock)
3、深呼吸
呼吸是每天在做卻又不自覺的事,共有兩種型態。
(1)肺部呼吸:在胸部氣體交換,短暫急促,應付生活壓力,若更緊急,人會暫停呼吸全力衝刺。
(2)腹式呼吸:在腹部氣體交換,過程緩慢充足,是深呼吸的一種型態,能調節養息放鬆身體,多在晚上或休息時自動切換。
呼吸攜帶氧氣傳送給身體細胞,發揮效能,若想消除緊繃,請刻意深呼吸,讓緩慢的呼吸動作反過來鬆弛心靈的緊張。腹式呼吸的同時也可練習自我覺察,將手放在腹部,配合呼吸想像空氣進入腹部使其鼓起,呼氣時則慢慢由嘴巴吐氣,一併排放負能量。專注在呼吸的一舉一動,大約三至五分鐘就能轉換情緒。
若遇身體疼痛,則轉由快速呼吸轉移痛苦,一呼一吸甚至喘氣都有調節、宣洩和抒發的效果。
4、做體操
如果玩過機器人模型會知道,人類身體有很多可動關節,但過度勞動卻會讓我們只固定做那幾種動作而已,維持同姿勢太久肌肉會麻、會硬,因此坐辦公室的人肩頸僵硬,做工的人腰骨痠疼。過度勞動並非運動量足夠的意思,反而是損耗身體。
體操能伸展身體可動關節、放鬆肌肉和調整呼吸,作法很簡單,記得小學時的健康操嗎?選那個來做就好,例如「雙手手臂向兩側平舉與肩同高,再慢慢放下」這組動作,請定頻做,配合定頻呼吸,持續三十秒(約十二至十五下)。一開始時手臂會痠,正常的,因為太久沒動了啊。請上網自行挑選範本十至十二組動作,連續接著做,總長約五至八分鐘,睡前和起床各做一次,包準睡眠好精神足。
本文由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作者:林仁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