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滑人眼中的「傻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兩千年前的孔子曾總結過自己的教訓:「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大意是說孔子以前判斷一個人,他說什麼,孔子就信什麼;現在孔子判斷一個人,不但要聽他說什麼,還要觀察他是否言行一致?
孔子獲得的教訓至今仍有價值。自古至今,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乃是一些人的常態。正因如此,那些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的人是非常難得的,在沒人監督,沒人看得到的時候,依然遵守自己規矩的更加可貴。
春秋時期某天半夜,衛靈公跟南子坐在一塊閒談,聽見王宮外面的馬路上,一輛馬車由遠及近快速駛來,馬蹄踏在石板路上發出嘚嘚的聲音,坐馬車的人呢,似乎是有什麼急事,趕車趕得很急速,從車輪跟路面接觸震動發出的聲音,可以推斷車上可能只坐著一個人。馬車很快就駛到王宮門外,稍稍停頓一下又響了起來,馬蹄聲也不像剛才那麼急促了,車上的人顯然已經下了車,牽馬緩緩步行。馬車走過王宮大門以後,重新又恢復了以往較為深重的響聲,想是馬車的主人又回到了車上,疾駛而去。
衛靈公對南子說,車上坐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第二天找人一問,果然不錯。南子問衛靈公是怎麼知道的,衛靈公說,依照規定,坐車的人經過王宮門外是要下車步行的,當時是深更半夜,路上連一個行人也沒有,除了蘧伯玉誰還肯守這個規矩?只有蘧伯玉這樣的君子才會這樣做的。
考察一個人,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特別是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看他如何行事。蘧伯玉在夜晚經過王宮門外時,在別人看不到的情況下,仍然遵循既有的規則,這種不欺暗室的自覺,確實難能可貴,這樣的人,堪為真君子!
《後漢書》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巴祗為揚州刺史,與客暗飲,不燃官燭。」
與此相類,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詩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李姓京兆尹,為官清廉,纖塵不染。一日燈下批閱文書,僕人送來家書。他即吹滅公用蠟燭,點燃自己的蠟燭。待讀完家信,才又點燃公家蠟燭,繼續辦公。
在一般人看來,在公家的燭光下讀封家信,實在無傷廉潔,更算不得損公肥私,可這位京官,硬是不肯稍稍「通融」一下,因為他懂得遵守。
同樣是關於點燈燃燭的事。唐代的皇甫無逸,曾擔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有一次,他到下面去巡查,夜晚在百姓家裡留宿。適逢燈芯將要燒完了,主人就準備為皇甫無逸換上一根。這時候,皇甫無逸竟然抽出佩刀,割斷自己的衣帶當作燈芯用。
歷史常常驚人的相似。胡適去英國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紀念方式是撞鐘,聽到鐘聲的人要停下手頭工作,靜默一分鐘。胡適看到一個漆匠提著油漆登梯子上牆,這時鐘聲響起,漆匠一手扶梯,一手提著漆桶,停在梯子中間,低頭默禱。過了一分鐘,他才提著油漆,繼續工作。這種不欺暗室的自覺讓胡適震驚。
1886年,為慶祝美國獨立100週年,法國人送給美國一件珍貴的禮物:自由女神像。雕像落成40多年後的一天,美國一位劇作家乘直升機看到了「女神」全貌,他清楚地看到了雕刻精美的女神像,就連她頭飾的做工都十分精美,沒有絲毫瑕疵。在建造自由女神像時,雕刻家不會想到幾十年後人類會發明直升機,可他們並沒有因當時的人們看不到,就忽視了對自由女神像頭頂的雕刻。這種不因當時條件的侷限而欺瞞世人的做法,也讓這位劇作家震驚。
在那些圓滑世故之人的眼中,這些遵守者都是不懂變通的傻子。然而,您是否想過,不肯變通,不媚時宜,才保證了制度的可靠,保證了公平公正,保證了公信力的權威。無論做人還是做官,與時俱進固然重要,但總還應該有一點堅守不變的東西。
以史鑒今,正是那些遵守者,立德立功立言,用他們的不變通,撐起了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傳統道德精英的脊樑。
責任編輯:wendy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