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預測: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圖)


中國 經濟 美國
驚人的預測: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3月5日訊】「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這話傳到中國,會有許多人憤怒,也讓許多人失落。但是,這很可能就是未來的現實。易富賢根據人口增長趨勢做出的預測,在全國和局部都屢試不爽。

美國總統拜登宣誓就職之前,前白宮官員何瑞恩(Ryan Hass) 在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主編發佈《美國對華政策的未來--對拜登政府的建議》一書所引用的重要參考文獻是長期致力於中國人口宏觀研究的人口學家易富賢的文章。

易富賢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資深科學家、作家。那篇文章是他2019年發表於英文版《南華早報》上的,標題為「比日本還糟:中國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機將如何毀滅其經濟夢想」。

易富賢認為,美中關係惡化的重要原因,是錯誤的中國人口數據導致的戰略誤判。對此,美國之音記者對易富賢進行了專訪,請他就中國人口真相與經濟實力之間的因果及其與美國的關係,分享獨到見解,以下是專訪內容。

記者:您提出,美國誇大了中國的威脅,為什麼呢?

易:我其實研究中美關係10多年了,這個關於中國「非威脅論」的觀點,在我的《大國空巢》2007年在香港出第一版時就存在了。那時,中國經濟長期以10%的速度增長,人們整體的思路是中國經濟很快將超過美國。2011年時,主流甚至認為,20年之後的2032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的兩倍。當時國內很興奮,認為中國正在崛起成為世界第一。

我以為,中國是日本式短跑,就像韓國和臺灣一樣,而美國是長跑。短跑速度暫時超過長跑的不奇怪,但短跑要一直保持高速是不可能的。何況中國人口結構急劇老化,勞動力在2013、14年就開始減少,而美國勞動力到2050年都不會減少。

美國的精英學者很少從中國的人口數據來進行分析,更不掌握真實的數據,因為有大量灌水現象。我在研究的20多年中,發現曾經的國家計生委、國家統計局、地方教育部門、地方戶籍部門和醫院等,都誇大人口的數字。這樣一來,對未來勞動力、消費力、生產力、創新力等關鍵經濟成份的估算都誇大了,導致未來的經濟成長和國力也被誇大。

記者:您說,「中國經濟永遠不會超過美國」,您的底氣從哪裡來?

易:記得2016年我到中國參加博鰲論壇,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中國經濟永遠不可能超過美國,估計這話被解讀為我在唱衰中國,於是我被封殺了。當時中國輿論場是一片「厲害了,我的國」的歡呼聲,而我的聲音對中國是很大的打擊。

說到底氣,我一直以為,社會經濟的主體是人口,有了人口才有生產、消費和創新等一系列經濟活動。中國崛起是靠人口。79年改革開放,80年的人口中位年齡只有22歲,美國當時是30歲,中國經濟只要稍微順應規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事實也是如此。那時候是一個青年的中國對一個邁入中年的美國,兩國經濟差距不斷縮小是必然的。但是,中國的勞動力2014年左右開始下降,中位年齡2018年之前已經超過美國,現在是42歲,而美國是38歲。如果中國穩定住1.2的生育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平均生育1.2個孩子),到203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為49歲,而美國是42歲;2050年中國將達到56歲以上,美國是44歲。這裡可以看到,美中兩國各自的可持續性究竟誰佔優勢。

我認為,大概在2030-35年,中國人口數據的各方面都將遜色於美國,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在2035年左右開始低於美國。

記者:前幾天,英國一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說,2028年中國經濟體量會超過美國,獲得媒體和一些專家的贊同;此外,還有預測說,中國人均GDP今後將達到美國的50%,甚至是70%。您怎麼看?

易:我認為不可能。要實現經濟總體量2028年超越美國,意味著未來幾年中國年經濟增長率要超過7%。事實上,中國最多在2021年由於疫情後復甦反彈,可能超過7%,其它沒有一年能夠超過這個數。

我在2000年說過,2012年將是中國人口的拐點,也是經濟的拐點,就是經濟增長將開始減緩。當時沒有人相信。果然,2012年,中國經濟從2011年的9.6%開始回落,一直滑到2019年的6.1%。這方面,投資界只看一兩年的數據,我會看十多年的。

至於他們對人均GDP的預測,我也不讚同。中國目前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沒有可能攀升到美國的一半甚至更高。日本1995年的人均GDP曾經是美國的1.5倍,現在2020年已經降到61%,今後很有可能低於美國的40%。韓國和臺灣,以前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2011年後,臺灣人均GDP定格在美國的42%不動了;韓國2011年左右到美國的50%左右,也徘徊不前了。這些地方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能會繼續降到低於美國的30%。歐盟2008年是美國的76%,現在是53%;德國是歐洲的翹楚,人均在2008年曾是美國的94%,但是,2020年降到71%;義大利2008年是美國的84%,2019年降到51%;還有葡萄牙、希臘都是同樣的問題。這僅僅是幾個例子。

記者:這些國家或實體都落入類似的模型中,就是從追趕美國到喪失馬力,再與美國拉開距離,為什麼有這樣的雷同現象呢?中國是否也會跌入這個模型?

易:老齡化是最大問題。歐洲、日本等世界各國,都是因為這個問題與美國的差距才開始越來越大。這些國家曾經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但由於落入老齡化陷阱,又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我一直打比方說,沒有醫生診斷病人死於年老,而是說死於各種病症,像心臟,癌症,肥胖等等;德國、日本被看出一個有癌症一個得了中風,其實根本原因還是老齡化。

中國生育率1991年已經低於美國,2000年比日本、德國、希臘、葡萄牙、義大利還低,今後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比這些國家還嚴重。所以,人均GDP不可能達到美國的50%。

老齡化對中國是一頭灰犀牛;而新冠疫情對美國是黑天鵝,一年即逝。灰犀牛是漫長的,不可能逃過的。現在美國遭遇黑天鵝,很多親中派大呼中國制度優越,但其實只是中國暫時獲得短跑優勢。人口老化,消費力下降,經濟下降,創新力下降,勞動力減少,製造業衰落,這是中國的大方向。

記者:您說的中國錯誤的人口數據是怎麼一回事?

易:也就是灌水。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顯示,中國的生育率僅為1.2,出生人數為1408萬,已經到了需要鼓勵生育的時候。但是,計生委一個法規司長表示,這麼低是不可能的,於是加以虛報;計生委甚至公布說,一旦放鬆計畫生育,這個數字會升到2.1,將導致人口無限膨脹。在後來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的小普查之後,計生委繼續拔高生育率。

2016年開放全面二胎化之前,計生委預測二胎化之後,每年可出生4700萬嬰兒;2015年時稱,雖然達不到預測的這個數,但可以達到2200萬,但是,實際上2016出生率遠低於預期,僅為1.24,意味著出生嬰兒為1200萬。當時,由於2017年要開19大,將決定國家計生委是否存在,計生委為了繼續存在下去,公布出生率符合預期,說2018年將出生1846萬。實際上,2018年,國家衛計委被撤銷改制,真實的出生率浮出水面,政府發現,這一年僅僅出生1362萬嬰兒,大大少於此前預報的1800多萬。

那時,國家統計局數據來自計生委,而中國人口協會會長是計生委主任,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口普查的副局長一般是中國人口協會的副會長,都受國家計生委領導,大家都根據需要定數據。

此外,地方教育局也把數字「擴大化」,因為教育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聯合出資,中部地區中央出60%,西部地區中央出80%,多報學生可以獲得更多中央經費。2000年出生的孩子2006年上小學了,這時候,原來統計的出生數字1408萬,變成了1729萬。到了2014年,這些孩子進入初三,經費已經發過,沒有必要隱瞞那麼多了,他們的人數回落到1426萬。2015年15歲時,這個數字進一步縮水為1350萬。

醫療系統也有水分。2008年之前農民生孩子自費,之後政府建立了部分保險制度,農民生子有保險和費用了,於是,醫院和管理機構虛構數據,冒領經費。衛健委也不知道到底出生多少人,他們管不了那麼多醫院的出生人數,出生證根本無法控制。

2010年戶籍改革,人們上戶口沒什麼限制了,很多人買賣出生證,辦雙戶口甚至多戶口,人口數被虛構。公安局戶籍數據造假比統計局還厲害,這是因為與戶口相聯繫的利益大概有二十多種,包括購房優惠在內。鄭州有個小小的派出所,一年之內虛報了一千多個戶口。比方說,張三在鄭州有個戶口,再用李四的名字到廣州買個戶口,張三、李四都交社保,以後可以領到兩份社保,根本查不出。

2000到2019年,國家統計局認為中國增加了1.3億人,公安戶籍則顯示增加了1.7億。我推算,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1000萬左右,已經開始負增長了,但國家統計局說是1523萬,增長了530萬,戶籍則顯示增長了924萬人。

記者:您的意思是,人口因素決定中國昨天的崛起,今天的轉折和明天的走勢,那麼在這場博弈中,您對美國的人口狀況有怎樣的觀察呢?

易:美國生育率一百多年來一直高於英法等歐洲主要大國,幾十年來在發達國家裡也是最高的。二戰之後,歐洲和美國都出現了嬰兒潮,但美國的高峰更高,這對美國後來幾十年的發展極為關鍵。

美國60年代開始生育率一度下降,直到1976年僅剩1.74,比歐洲還低。如果按照那個趨勢,美國現在已經衰退了。不過,此後美國開始鼓勵生育,尤其里根上臺後出臺一系列政策,使得生育率回升到1989的2.0, 到2007年一直保持在2.1左右。相比之下,歐盟從76年的2.06滑落到1989年的1.65,再到2007的1.51。2005年,亞洲的日本也下降到1.26。在美歐日這個板塊中,美國是最高的。

不過,美國佔優勢的人口,最近十來年在下滑,現在已經降到了1.65。估計,美國今後一段時間會維持在1.5,因此也會衰落,這是美國需要警惕和防範的。

你提到人工智慧、機器人在創造財富方面的作用,我認為,機器人的確可以從事生產,但是他們不消費呀;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減少消費就會減少需求、減少進一步創新的可能。而且,人工智慧僅僅是實現從1到N的創新,只有人力資本才能進行從0到1的創新。

說到美中兩國,我認為,美中之間存在諸多問題,但惡化的導火線--貿易逆差就是來源於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獨生子女的上一代勞動力充足,大量生產,而獨生子女一代消費買單量萎縮,產品過剩需大量出口,致使美國進多出少,還賠掉了自己的製造業。

記者:如果回望過去,您如何評價曾經做出過的種種預測?

易:美國方面,我曾經預測德州會崛起,中西部五大湖地區會衰落,現在正在成為現實。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的報告每期都引用我的文章;美國國會「中國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也引用我的文章。不過,不知道他們是否重視(笑)。

中國方面,我2000年後寫過一篇文章,指出中國東北會衰退;2005年前後發表很多文章,認定中國經濟中心會從東、北往西、南轉移,應該是七世紀唐朝以來的最大轉移。我這麼預測的主要根據是人口。中國生育率是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東北最低,西南最高,意味著東北衰退,西南崛起。現在看來果然如此,該崛起的、該衰落的都出現了。

中國東北1980年GDP佔全國13.7%,2020為5%。中國經濟中心在2006年左右開始往西往南轉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