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3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習近平當局為了突破美國的技術限制,中國各地則紛紛建立晶元項目和產業園,但是爛尾的情況比比皆是。3月1日,官媒稱投資千億的武漢弘芯爛尾項目落幕。
武漢弘芯去年因資金困難等問題陷入停滯,成為中國大陸近年來典型的晶元爛尾項目。這一項目現曝出復工無望,該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日前通知全體員工,必須在2月28日下班前提出離職申請,並且必須在3月5日前完成辦理離職手續。至於是否有遣散補償,目前尚無從得知。
針對此事,紫光集團前全球執行副總裁、有「臺灣DRAM教父」之稱的高啟全對媒體表示,這早已是預料之中的事。
武漢弘芯成立於2017年11月,當時對外號稱投資128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2018年和2019年兩度入選湖北省重大項目。根據項目規劃,武漢弘芯預計建成三條生產線:14nm(納米)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30,000片;7nm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30,000片;晶圓級先進封裝生產線。
武漢弘芯官網披露,14nm自主技術研發項目已於2019年3月啟動,擬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首次測試片流片;2020年開始進行7nm的自主技術研發,目標在2021年第三季開始首次測試片流片。
然而,項目並未按計畫進展。政府先期墊資後,該項目後續資金難以為繼。
2020年,武漢弘芯被剔除出湖北省重大項目列表,不過依然被列入武漢市重大項目。
之所以出現資金困難,原因是幾個主要股東在出資方面普遍未兌現承諾。例如,大股東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的實繳資本竟然為零。在這種情況下,當政府投資一旦用完,資金出問題也不足為奇。
2020年7月30日,武漢市官方發布《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報告,明確指出武漢弘芯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
在上述報告發布前,武漢弘芯項目CEO蔣尚義已萌生退意。2020年11月,蔣尚義發布律師信稱,其已在當年6月辭去武漢弘芯董事、總經理以及首席執行官等一切職務,武漢弘芯也已經接受其辭呈。
後來,蔣尚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在弘芯的經歷是一場噩夢」。
由於中美貿易戰、美國制裁、COVID19疫情和「一帶一路」計畫荒廢等原因,導致「內循環」成為中國2020年很火熱的一個名詞,屢現官媒的報導中。並且,中南海內部也達成共識,在外部環境越來越不利的情況下,最高決策層也冥思苦想應對之策。2020年9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列舉了工業、農業、能源等等幾個受制於人的方面。工業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晶元,這是最依賴別人,也是最容易受制於人的。
中國晶元是因為才開始發展不久而導致處處落後其它國家?
其實不然,天鈞政經智庫研究員任重道指出,1982年10月4日,中國國務院成立了國務院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確定發展大中型計算機、小型機系列機。之後該小組雖然歷經改名與合併,但是其職能一直存在。特別是近年其人員配置規格更高,現在的名字是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是習近平,副主任是李克強、王滬寧。
近40年來,儘管北京當局對晶元很重視,但國產晶元和發達國家比較,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中國所需晶元80%左右還得依賴進口,尤其是高端晶元,在中國更是十分稀缺。在全球晶元產業鏈上,中國處在中下游的地位。上游的高端技術、關鍵設備和相關專利中國都不曾擁有。
因此,中國晶元產業想要「內循環」是不可能的事情。暴露出中國企業「缺芯少魂」的致命軟肋,特別是在工業領域,缺少晶元更是寸步難行。
晶元行業有著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特點,中國很多省市這幾個條件都不具備,地方政府只是為了政績盲目建設產業園,絕大部分項目都不能做起來從而「爛尾」。
截至2020年10月初,中國的晶元相關企業超過50000家,當年新成立的晶元公司就達12740家。而在最近一年多里,中國大陸各地有多個投資目標百億元級別的半導體項目停擺,引發「爛尾」潮。2020年10月1日,中國官媒《瞭望》新聞週刊發文稱,「6個百億級半導體大項目先後停擺,業界擔憂,造芯熱引發爛尾潮,造成國有資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