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馬克龍在巴黎榮軍院的一個活動上致辭。(圖片來源:LUDOVIC MARI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2月25日訊】民主國家的政客擅長選舉,不擅治國,更是畏懼改革。法國總統馬克龍卻是其中異數,任期內經歷了大寒大暑熬煉:因不左不右獲選民青睞,上任不到一年就處在左右夾擊之中,馬克龍意識到一味討好選民也難免失敗,乾脆銳意改革,法國復興計畫終於成行。現在離任期屆滿只有400多天,看起來違背不少公眾意志的退休福利改革,備受伊斯蘭國家與英美盟友指責的反對伊斯蘭主義的主張,反而讓他的民調上升。如此際遇,也算西方國家一奇。
《反伊斯蘭分離主義法》成行
2021年2月16日晚,法國國民議會一讀通過《反伊斯蘭分離主義法》,在表決中以347贊成,151反對票,65名議員棄權通過了這部法案。目前,法國有700萬左右穆斯林人口,約佔其總人口的10%,居歐盟各國穆斯林人口之首。只要對法國的伊斯蘭問題有所瞭解,就明白馬克龍這步跨得多麼艱難。
法國內部近年恐怖襲擊事件不斷,2015年1月《查理週刊》事件使這一衝突顯性化。但法國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中心,左派大本營,在政治正確的觀念的自我約束下一直希望用鮮花、蠟燭與愛心化解衝突。但過去六年以來發生的幾十起恐怖襲擊,每一次都加深了分歧、對立和幻滅感,法國社會圍繞言論自由、世俗主義和宗教紛爭產生的觀念分歧和社會撕裂越來越尖銳。
轉折點終於來到。2020年10月16日,法國巴黎中學歷史教師疑因展示穆斯林先知漫畫遭當街斬首,長期生活於恐怖襲擊陰影下的法國人的求生意志終於被激活了。全國範圍內發生抗議,馬克龍因應民眾的安全要求,忍無可忍地批評了「伊斯蘭主義」。但因為前面沒有冠以「極端」二字,引發所有伊斯蘭國家的反對,包括同盟國美英兩國的壓力,但馬克龍沒有屈服,終於促成了《反伊斯蘭分離主義法》通過。
據介紹,該法案可以關閉煽動對任何人的暴力行為或基於性別歧視的宗教團體。法案規定,以宗教理由威脅、侵犯和侮辱公職人員的人,將被判處5年徒刑並罰款7.5萬歐元;不說明國外對其捐款1萬歐元以上的資金來源的宗教協會,將被罰款3750歐元。法案規定,對3-16歲的兒童進行正規教育,少數因健康或特殊情況的青少年可經政府允許選擇在家接受教育。該法案還反對一夫多妻制、強迫婚姻和童貞報告等做法。
馬克龍還嘗試將反伊斯蘭主義這一主張推向歐盟內部。他自2017年提出「喚醒歐洲」之後,反應平淡。2020年11月10日,馬克龍在巴黎跟奧地利總理庫茨會面,並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荷蘭首相呂特、歐盟常任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及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召開視像會議,討論恐怖威脅問題,矛頭直指移民與伊斯蘭主義。
改革福利制度正在途中
關於這一點,我曾在《馬克龍理政:左右兼顧終成左支右絀》(RFA,2019-11-19)一文中分析過馬克龍上任一年多面臨的困境。面對高福利陷入的社會困境,馬克龍終於意識到妥協也毫無出路,乾脆挑明態度,「要穿西裝就自己掙錢去買」;2018年底,還發表了那番讓民眾極為不滿的2019新年獻辭,直懟黃馬甲運動中那些一心只要福利的示威者,說「你們不能提出矛盾的要求,……既要減少工作量,又想賺更多的錢;既想減少稅收,又要更多的福利;既對現狀不滿,卻又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他的改革直接觸及法國人最敏感的退休福利改革,力度有如六級大風。
這場改革導致的不滿非常強烈,總理菲利普不得不提出政府總辭;新任總理卡斯泰除了負責緩和遭到疫情重創的嚴重經濟危機、重啟經濟外,還必須啟動與工會有關退休制度改革的談判,這些議題是法國社會風潮的火藥桶。
卡斯泰上任後,要應對疫情引起的失業問題,與工會之間關於退休制度改革的談判估計在進行中,一時半會不會出結果。根據2021年1月24日發布的Ifop民調數據,今年1月的馬克龍支持率比上個月提升了兩個百分點,達40%;卡斯泰的支持率維持在37%。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如此大張旗鼓地改革,馬克龍在總統任期的同期支持率仍高於其前任的同期支持率:奧朗德任總統的同期支持率為24%,薩科奇任總統時的同期支持率為30%。
對華外交與美國分道揚鑣
法國復興計畫,當然還包括經濟上自立。2000年8月31日,法國政府宣布確定5大產業實施「減少對外依賴,戰略工業回流」計畫:為了重振法國的「工業主權」,推出1000億歐元振興計畫;從2021年1月1日起,企業生產各類稅務減免的100億歐元。法國政府還聯手法國公共投資銀行,向「所有提出戰略工業回流的企業開放補助金申請通道」——這個計畫剛出來時,人們戲稱這是摹仿特朗普的「讓法國重新偉大」計畫。
目前,因為疫情影響,這個計畫執行得不如人意。但從民調來看,法國公眾似乎能夠諒解這點。2021年G7峰會上,拜登表示,希望在西方盟友之間深化包括硬體和軟體的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共的依賴。馬克龍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他決定提高歐盟的技術能力,以減少對美國和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從美國特朗普提出北約成員國應該加強經費自主之後,馬克龍就在考慮「戰略自主」,重點在於解決與中美兩大國的關係。法中關係上,法國決定重回非洲賽場:2月中旬,通過了《關於包容性發展和消除全球不平等現象的對外援助法案(草案)》,其目的是將法國對外公共援助的重點重新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8個國家和海地。這場「影響力的戰爭」的對手是中國,中國持有非洲國家46%的債務。針對中國對非洲公共援助中貸款佔比較高,法國則強調是贈款。2月18日,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接受France Inter採訪時這樣概括:「我們已經和中國進入了(對外)發展模式和影響力的戰爭。」——這一談話,加上法國軍艦駛入南海,被中方宣傳為《法國突然對華「宣戰」,不僅派艦艇闖南海,還要和中國比拚影響力》。
2月19日,在G7視頻會議中,馬克龍在講話中大談「戰略自主」。他提出,隨著歐洲越來越關注亞洲,尤其是中國,歐洲不能像過去幾十年那樣再過度依賴美國。馬克龍希望北約(NATO)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政治機構,歐洲成員國在其中擁有與美國同等的地位,更少地受美國主導決策傾向的影響。他認為,歐洲應該「更多地承擔起保護自己的重任」,信守增加國防開支的承諾,以重新平衡跨大西洋關係——千言萬語,並成一句話,法國不再當美國的小弟與追隨者了。
馬克龍總統任期至2022年5月14日屆滿,在餘下的400多天時間內,除了對外政策見效緩慢並非法國選民考量重點,反伊斯蘭主義法案與退休福利制度的改革,都是選民決定其去留的關鍵。因此,法國復興的夢想能否實現,只有馬克龍獲得連任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