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研究基金會於2021年1月21日,舉辦「拜登就職後美中台關係與印太安全局勢」座談會。
【看中國2021年1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余欣綜合報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誓就職,國策研究基金會舉行「拜登就職後美中台關係與印太安全局勢」研討會,探討未來美中台的變化等。學者范世平表示,拜登當選迄今,美中尚未通電話,顯見美中關係已「回不去」;學者蘇紫雲認為,未來美國政府在傳統軍事路線上,對中將採取較強硬態度,但在非傳統議題上,則將採取對話方式。
相關新聞報導如下:
拜登政府對臺做出承諾 國民黨被酸爆
美拜登政府挺台立場堅定 外交部:感謝
學者:台美可能共同加入CPTPP
中國經濟崩潰 台商加速「去中國化」
國民黨與美國疏遠 學者:漏「抗中」訊息
蘇紫雲認為,未來美國政府在傳統軍事路線上,對中國將採取較為強硬的態度,但在非傳統議題上,則將採取對話方式。
國策研究院等多個研究單位於21日合辦「拜登就職後美中台關係與印太安全局勢」座談會,會上邀請國策院院長田弘茂、國防院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師範大學政治系教授范世平、擔任台灣智庫諮委的賴怡忠及張國城等人出席,共同商討未來的國際情勢。
蘇紫雲:對北京強硬的「五虎將」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在會上表示,拜登的就職演說很平淡,內容以內政問題為主軸,且未特別提及中國,但內閣外交及國防等「五虎將」在人事聽證會上均表態對中共會採取堅定態度。
蘇紫雲認為,未來美國在傳統軍事路線上,對中國將採取較為強硬的態度,但針對氣候變遷、人類安全等非傳統議題,則將採取對話方式。拜登政府的國際事務涉及氣候、疫情等非傳統安全問題,但其實能從他的管治班子看出未來美新政府對中政策。
蘇紫雲表示,拜登的內閣成員,國防、外交、情報、國土安全、財政,這五名內閣准閣員針對中方的態度是相當強硬的。因此可以講,拜登總統的談話是保持一個高度及彈性,但他的內閣成員在國會聽證會上,展現對北京的強硬姿態,這或許可稱為「五虎將」。至於拜登的軍師,也就是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及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對北京都是採取圍堵姿態。
對台動武將是嚴重錯誤
提及北京武力犯台,蘇紫雲表示,候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Blinken)已表示,若北京對台動武將是嚴重錯誤,這已明確表達拜登政府的態度。
蘇紫雲表示,所以這些應該是很清楚的訊號,再加上美國前國安顧問布萊恩(Robert O'Brien)卸任前,將印太戰略的檔提早30年公開,其中有直接提及「防衛臺灣」,這是第一島鏈包含臺灣的部份,因此美國所謂的戰略清晰又戰略模糊,以後應是一個有限的戰略清晰。也就是在軍事問題這一硬實力上,傳統安全美國將會很強硬的應對中國崛起。
中國是不可能和平演變
蘇紫雲認為,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提出的,希望中方和平演變的說法,迄今已20年,中國的各種做法都證明中國是不可能和平演變,因此未來拜登政府對於中國應該是採取「韌實力」、「鬥而不破」的方式,採取彈性圍堵方式,七分軍事、三分科技及貿易,在傳統軍事、核武的領域上,以強硬態度對待中國,在氣候變遷等非傳統領域對中國則採取彈性對話立場。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認為,拜登政府不會全部放棄美國前總統川普四年對中政策,其中包括戰略競爭者之立場。(以上圖片來源皆為自由亞洲電台)
林正義:對北京的政策不會反轉
林正義認為,拜登政府針對中國的政策不會有180度的擺蕩,也就是不會全部放棄川普(Donald Trump)四年對中政策,其中包括戰略競爭者之立場,例如,布林肯在任命聽證會上以書面資料表示,美國一定會勝過中國;他要提醒世界各政府,一個民有、民治的政府才能夠真正兌現民享的理念。
林正義表示,拜登曾於2001年訪問臺灣,從他在臺灣講過的話來看,拜登對臺灣的瞭解其實比川普更深入。因此對臺灣來講,我們應該要能站穩腳步,無論是國防、經貿或科技方面。
林正義認為,即使兩岸關係有些緊張,但他預測,在兩岸關係上,特別是海峽中線的跨越,北京將會更謹慎,次數會減少,這將會有一定的調整。
范世平:中美關係恐怕回不去
范世平認為,中國當局原先期待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能夠回到過去和樂融融的狀態,但現在看來,未來的中美關係恐怕是回不去。
范世平表示:從布林肯昨日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表示,或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的講話,美中的對抗情勢是不會改變的。范世平認為,目前有兩大觀察指標,首先是可以看到,自拜登當選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跟習近平通上電話,他認為,這是一個很關鍵的(訊號)。
其次,在美國國會完成選舉人投票並確認程序的後兩日,中國官媒新華社發布社論,批評中國國內有一部分人推崇美國,具有「跪美」情節、這是一種軟骨病;范世平進一步分析,這顯示美中幕僚層級可能有碰面,並讓中方針對未來拜登上台後的中美關係,不會360度大轉彎一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
賴怡忠則說,針對國安會新設立的「印太事務協調官」一職,最初傳出的職務名稱為「中國事務協調官」,而不是「印太事務協調官」,因此他認為這樣的轉變正顯示美國內部政策的討論,也或許是接收部分印太國家的意見;賴怡忠表示,儘管拜登一開始不願說出川普任內創立的「印太」等相關政策,但就目前看來,未來美國的印太戰略,「延續川普政策的作為比較明顯」。
張國城表示,未來中國可能持續採取軍機繞台等和平邊緣的灰色策略,讓台灣、美國感受兩岸關係具有不和平的一面,製造危機意識,最後的目的是要觸動兩岸和平協定的誕生,至於美國政府後續在針對兩岸進行和平對話,甚至是走向和平協定的態度會是如何,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