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追求更好,而不是更大。(圖片來源:Adobestock)
「成長是追求更好,而不是更大」追求確立的目標,實現認定的美好價值
有個知名管絃樂團曾經請我協助規劃成長。我感到很困惑。樂團中各種樂器的演奏家似乎已然齊備,何需更多小提琴家或長號手呢?「不是,不是。」他們解釋:「我們不想變得更大,我們想變得更好,擴大我們的觀眾群、演奏曲目和巡迴演出,另外也很重要的是,提高我們的收入。」
他們追求的成長是更好,而不是更大。我早該明白這點,因為這些年來我發現,最有趣的共事經驗往往來自於不想再擴張成長的組織,包括許多學校、醫院、球隊、俱樂部,甚至家族;一旦達到最適規模,再增添分毫對他們而言都沒有意義,甚至有害。
對這些組織而言,成長的關鍵不是更大,而是更好,當然如此一來必然會有人問,在哪方面更好呢?於是又回到幾個尚未解答的問題:為什麼要更好?在哪方面更好?對誰而言更好?
許多由家族經營的德國中堅企業(Mittelstand)也戮力追求更好,而不是更大。這些家族擁有的中小企業大半從事製造業,是德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他們不輕易負債,注重長期投資,刻意避開股市。
這些中堅企業在許多利基產品市場上,都是龍頭老大,他們的目標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為了求生存,他們必須投資於優質工藝和研究。這些企業通常坐落於小鄉村,僱用數百名員工,而非擁有數千人力。
他們是以人為本的企業,充分理解員工的重要性,很重視員工的福祉和訓練。他們重視工作甚於獲利,但利潤自然隨之而至,而他們會把大部分利潤用於再投資。
一位家族事業成員曾告訴我:「在這個家族裡,你不可能發財;賺的錢全部都會回到企業。」要是有更多這樣的企業就好了。相反的,上市公司在股東驅策下,往往假定更大必然更好,但問題是:「對誰來說更好呢?」
在顧客眼中,企業規模太大,可能變得沉悶乏味。假如不管到哪個購物商場,都看到相同的咖啡廳、餐館、超市和服裝店,可能覺得有如回到舊蘇聯時代,每個人都穿相同的衣服,吃相同的食物,反而會渴望不同的變化。
最後企業可能變得過於大而無當,例如麥當勞和特易購(Tesco)都訝異的發現,公司銷售額在2014年慘跌。更大不見得能帶來更多財富。
關於企業收購的研究再再顯示,在大多數收購案中,收購都沒有為買方股東創造更多價值,卻會提高員工流動率和總僱用人數;雖然因此擴大組織高層的權力和威望,但也相對削減基層員工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基層員工如今得在更大的機器裡當更小的螺絲釘。
當然,有些併購案理由充分:為了捍衛既有市場或打入新市場;為了創造經濟規模,或合理化生產、配銷流程,因為兩家公司合併後的產銷成本通常都低於一家公司單打獨鬥。
但是通常到了某個時點,更大會變成太大,雖然不那麼顯而易見,但經濟規模會帶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損害,組織因為規模過大,而變得難以有效管理。
本文整理、節錄自查爾斯.韓第《第二曲線:社會再造的新思維》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