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主治消渴口乾、傷寒發熱、熱咳、中風不語、噎嗝、反胃等病症。
梨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品種的果實。梨,主治消渴口乾、傷寒發熱、熱咳、中風不語、噎嗝、反胃、便秘、驚邪等病症。
梨有生食與熟食之別,生者性涼,善於清熱降火;熟者性平,功在生津滋陰。梨為「百果之宗」,絞為梨汁,古人稱之為「天生甘露飲」,說明有很好的生津養陰之功。正如明代醫家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所說:「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所以凡屬熱病,生者為佳;用於滋陰,熟者為優。清代名醫王孟英也強調:「新產及病後,須蒸熟食之。」
如身體虛弱,受不起清涼之品者,可將梨汁燉熱飲用。
天氣酷熱,身體受熱浪衝擊,全身悶熱,精神不佳者,可食用生梨。如身體虛弱,受不起清涼之品者,可將梨汁燉熱飲用。小孩雜食太多,胃腸積熱,積熱則生痰,喉嚨不時有痰聲,額頭又常生小瘡癤,食梨或飲梨汁,可清理胃腸滯熱,使大小便流暢,痰熱自能消除。
飲食禁忌
糖尿病患者理當少食梨、勿食為好。(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梨屬性涼、多汁水果,凡脾虛便溏、慢性腸炎、胃寒病、風寒感冒咳嗽者勿食;孕婦產後,以及女子月經期間,尤其是有寒性痛經的女性,勿食生梨為妥;糖尿病患者也理當少食、勿食為好。
梨性涼,專治痰黃黏稠難出之咳嗽(即痰熱咳嗽),若為寒痰咳嗽,痰多色清如泡沬狀,則不宜食用,食之反而容易加重病情。
梨的民間故事
《本草綱目》記載,古代有一位讀書人,看起來像有病的樣子,精神萎靡不振,便去拜見楊吉老,請他診斷疾病。楊吉老說:「你的病情屬極熱之症,氣血都消亡了,不到三年,便會得到毒瘡之症而死去。」這位讀書人聽到之後,心中悶悶不樂而離去。
後來,他聽說茅山有位道士,醫術如神,卻很內斂,而不誇大其醫術。於是讀書人便裝扮成僕人的樣子,到山裡去拜訪他,願意待在他身邊做打雜的工作。這位道士便把他留下來,收為弟子。過了很久的時間,讀書人終於對道士表白了他來此的目的。道士幫他診病後,笑著說:「你現在就下山,只要每天吃一顆上好的梨子。如果生的梨子已吃完,就拿乾的梨子泡湯,吃它的渣滓,並喝湯汁,你的疾病自然就會痊癒。」
讀書人遵從道士的告誡,經過一年之後,再去拜見楊吉老。楊吉老看到讀書人容貌豐腴潤澤,脈象平和,吃驚地說:「你一定是遇到異人幫助,不然病情哪有痊癒的道理呢?」讀書人便對楊吉老據實以告。楊吉老聽到之後,便穿著莊重的衣服,面向茅山而拜,責備自己所學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