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大我」蓋住了「小我」。(圖片來源:Adobestock)
我曾經問過一位運動員出身的政治人物,「您最近心情怎麼樣?」沉思片刻的他,坦率地回答了我的問題。他說從大學開始,自己就信奉「大我」的道理,把「大我」的事情當做個人的事情來看。所以當我問他個人心情、個人感受時,他覺得非常奇怪。
雖然大半輩子理所當然的和「小我」使用同一個身體,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是誰。也許他一輩子也沒見過真正的自己吧。就像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丈夫墜樓,卻以為丈夫在房內的那位妻子一樣, 這位政治人物只知道「大我」,卻不知道「小我」在哪裡。
豈止如此,還有開口閉口「高三媽媽幾乎都……」,用高三媽媽這種群體的特性來包裝自己的家庭主婦;用「我來自地方雜牌大學,所以……」當起手式,限縮自己發展機會的年輕人;用「理科生本來就那樣」來掩蓋自己的木訥,以科系代替自己的男大生;甚至是遭受悲劇性創傷的國家暴力受害者,也在陳述自己的痛苦時,使用「我們遺族家屬如何如何」 的頭銜。
出戰世界盃的韓國足球代表隊選手,在賽後被問到「今天表現如何」時,回答幾乎是以「我們選手……」開頭,觀眾很難聽見選手個人對比賽的感受。當「我們選手」一詞出現, 接下來必定是千篇一律的回答:「為了回應民眾的期待和聲援,努力應戰……。」所以儘管每場比賽都不同,心得卻大同小異。這是因為個別情況和個人真實的感受,被「大我」 的思維所掩蓋了。這正是我們社會的陋習。
在那樣的回應中,看不見個體的身影;因為看不見,個體的真實面貌便無法呈現出來。用那種方式說話,即使話說得再多,心裡也覺得不踏實,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是由於「小我」的聲音被掩蓋所導致。好比隔靴搔癢,再怎麼用力撓抓也消除不了搔癢的感覺。得脫去皮鞋和襪子,直接在搔癢的部位上撓抓,才能一勞永逸。
用「我們」做為起手式,無異於隔靴搔癢的行為。唯有說出個人心情和感受,將真實的自己視為個別主體來看待,才是一段健全關係的開始,那才是真正的同理。人類好比一座圓錐體的水晶雕刻,每一面都有切割成各種角度的立體圖樣,其色彩與氛圍會隨著光線照射的角度而不同。然而打著「大我」價值的利刃削平「小我」的行為,不但是對自己的暴力, 同時也是自我封閉、自我壓抑的行為,更是對人類存在的無知。
儘管這個社會並沒有特別針對同理的反對勢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難以建立同理的關係。這是因為通往同理的道路充滿障礙,而最常見的障礙就是團體迷思。若能敏銳看出自身的障礙,我們就能順利跨越它。一旦跨過這道障礙,同理就不再是徒具幻象的海市蜃樓, 而是在每個轉角處湧出的解渴之泉。
本文整理、節錄自鄭惠信《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