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用工作來逃避情緒。(圖片來源:Adobestock)
J先生是一位公務員,個性積極向上。他從小在貧困家庭中長大,渴望能夠擺脫貧窮。J先生認為,想脫貧就得出人頭地。身為低階公務員的他,比任何人都還要勤奮工作,每天最早上班,也最晚下班。即使下班,腦海裡想的也都是工作的事。也因為這樣,他獲得升遷機會,爬到更高的位置。
然而,他的人生卻遭逢意想不到的困境。家庭關係面臨嚴重危機,太太說她再也無法和J先生一起生活,孩子們也因為經常和父親起衝突不願回家。J先生想不透,自己為了家人這麼拚命,不喝酒也沒有外遇,賺錢也都拿回家,太太和孩子卻對他厭惡至極,指責他的不是,讓他氣得說不出話來。J先生最後和太太以離婚收場,必須獨自扶養照顧孩子,於是來找我諮商。
J先生是權威型的人,鮮和太太聊天,就算聊天也很容易動怒。孩子們只要做錯事,總是不聽他們解釋就先發脾氣。諮商過程中,J先生發現自己其實根本不瞭解自己,也才痛徹心扉的體悟到,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J先生像是對我抗議一樣,哭訴著為何從來沒有人告訴他這些。J先生開始深入自我探索,察覺到自己過去完全忽視內心的感受,總是把心封閉起來。
只要一有情緒,他就會否定情緒,因為他認為有情緒的人是弱者。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他想起小時候窮困不堪的回憶,承受著別人鄙視的眼神,才會產生這樣的信念,他看見了童年時內心的羞愧感。
經歷自我探索的過程後,J先生覺得自己彷彿重生,還說現在的他或許能和太太重新開始。後來,他和別的女人結婚,把生活重心放在經營家庭關係,在工作上也有更好的發展。J先生在人生的危機中學到慘痛的教訓。
用工作逃避情緒
很多人跟J先生一樣,試圖用工作來解決(逃避)壓抑的情緒。因為正視不舒服的情緒,令人感到痛苦,寧願用工作來麻痺自己。
社會氛圍似乎也鼓勵我們這麼做,在凡事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中,認為情緒是棘手的障礙物,必須要嚴加管控,不能讓「不重要的情緒」搞砸了「重要的事」。工作時,如果被貼上「那個人很情緒化」的標籤時,通常對自己不利。反之,喜怒不形於色、冷靜行事的人,會被認為是有能力的人。
用工作自我麻痺的人,壓抑在心中的情緒類型不同,呈現出來的狀態也不同。像憤怒因為帶有攻擊性,很容易會把一切視為戰爭。拚命工作可能是想藉此贏得打敗對手的成就感,認為如果不拚個你死我活,就無法在職場中生存。
如果是內心孤單的人,會很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想透過努力工作贏得認同,從團體或他人身上找到歸屬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一味迎合對方。這樣的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遭人利用。
而內心充滿恐懼的人,工作時會儘可能避免衝突發生。害怕與人發生爭執,寧可把工作都攬在自己身上。與人相處時不想讓任何人失望,也不想引起紛爭,經常陷入糾結的三角關係中。
雖然用工作逃避情緒,某種程度上看來似乎可行,但終究會失敗。因為就算壓抑或逃避情緒,情緒也不會就此消失。
本文整理、節錄自金容太(김용태)《你明明心好累,為何還裝作無所謂?》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