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克強再次發聲要讓中小企業存活下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9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各類企業經營困難,連帶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超過一百個城市財政收入為負。民營企業創造50%以上的財政收入,中國總理李克強9月22日再次發聲要讓中小企業存活下去。
中國官媒《新京報》9月23日報導稱,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通過對其中176個地市今年前7個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統計梳理髮現,有102個地市財政收入為負數,其中有20個城市下滑幅度超過10%,可見地方財政面臨的壓力之大。
報導稱,這些城市公共預算收入出現負數,主要有兩種類型兩大原因:一類是處於疫情中心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城市,比如年初疫情中心的襄陽、十堰、荊州和武漢,位居後四位。另外一類是一些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城市,以及部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城市,包括陽泉、鄂爾多斯、呂梁、鐵嶺等。比如柳州以汽車工業為主,車市行情對當地經濟和財政影響大。泉州以紡織鞋帽為主,疫情之下,此類消費也受到較大影響。
非稅收入增加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按照官方的解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主要包括:(1)各項稅收:包括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進口貨物增值稅和消費稅、出口貨物退增值稅和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菸葉稅等。(2)非稅收入:包括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其它收入。
通過對28個城市前7個月非稅收入增速梳理髮現,有19個城市非稅收入實現增長,佔比達68%;有21個城市非稅收入增速高於稅收收入增速,佔比高達75%。其中,有8個城市的非稅收入增速超過了20%。
非稅收入過高,會增加企業和民眾的負擔。
中國總理李克強9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考察自貿區內的外資企業,參觀銀行,要求銀行協助中小企存活下來,「這個業績不是說自己拿多少錢,是讓我們普惠金融業績有更大的發展,讓中小企業存下來、活起來,發展有廣闊前景 」。
李克強的表態顯示中小企正面對嚴峻環境,這也直接影響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據《自由亞洲》電臺9月23日報導,關注中國民營經濟的學者張崑崙表示,在最新政策下,民營企業很難起死回生。即使李克強到上海考察力挺民企,也無力扭轉局面。
湖北學者唐樹理表示,當前就業等形勢嚴峻:「經濟壓力非常大,就業形勢非常不妙,而且民營經濟面臨困境。而解決這些問題是盡快把民企的發展,要真正落實。只有民企發展,眼下的經濟活力,尤其是就業壓力才能有所緩解。」
李克強9月15日晚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特別對話會,在介紹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時說:「中國有1.2億市場主體,中國人民勤勞、智慧。保住上億市場主體特別是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就能實現今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目標,穩住經濟基本盤。」
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中國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其中企業3,858萬戶,個體工商戶8,261萬戶,個體工商戶帶動就業人口數量超過2億,是數量最多的市場主體。
近年來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現象引發各界關注,國有企業擠佔民營企業各類資源。公開資料顯示,民營企業創造了50%以上財政收入;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佔全部企業數量的90%以上。
可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的文件,要求企業「跟黨走」,這令各界感到憂慮。
從文件內容來看,中共對民營經濟進行統戰實際是加強控制。該文件要求民營企業家從人才培訓、選拔,到業務方向,都要在中共的引導下進行。
該文件是中共四十年來發布的第一份關於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文件,文件中多次出現政治和推進等指令性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