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將楊延昭隨著父親楊業出征,收復大宋的失地。(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倒馬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因其地勢險峻讓戰馬經常摔倒而得名,在戰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古稱為鴻上關、常山關或靑龍口關,它與紫荊關、居庸關合稱為宋代內三關。
這裡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到了北宋時期,名將楊延昭(六郎)在這裡率軍禦敵,因此更是出名。明朝時,當地民眾為了紀念楊延昭的事跡,更是大幅修建了關口,並在附近以漢白玉琱成了「六郎碑」,文人馬中錫也作詩歌頌他的事跡。
在當地百姓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北宋建國初期,大將楊延昭隨著父親楊業出征,收復大宋的失地,一路上勢如破竹,打到了河北省唐縣西北方的軍城一地,這時楊業命楊延昭駐守軍城。
當時遼國的大將軍名叫韓昌,他武藝高強,有萬人敵的稱號,他騎的戰馬名叫獅吼獸,憑此在塞外征戰數十年幾無敵手,但是沒想到,遇上楊延昭率領的將士們卻是節節敗退。
有一次,韓昌領著數萬遼國精銳南侵,他仗著人多勢眾,大舉侵犯軍城。楊延昭得知後出城迎戰,他騎著白馬,手握蟠龍金槍,與韓昌大戰了數百回合,一時難分難解。戰鬥中楊延昭全身好像有著用不完的神力,越戰越勇,在雙方長時間交手後韓昌漸感不支,邊打邊退,遼兵也逐漸地後撤到了一座山谷。
楊延昭率軍追擊,與韓昌的遼軍繼續作戰,二人你來我往地連續打了三天三夜,遼軍整整後退了三十里,但仗著人多勢眾,與宋軍僵持不下。在作戰中楊延昭與韓昌二人聽到山頭上有人大聲喊叫:二位英雄該罷手歇戰了!他抬頭一看,只見山頭上有一位白髮老翁,旁邊還有一座土地廟。二人這時也感到累了,只得暫時休兵。
這時楊延昭身騎的白馬經過連日作戰,已筋疲力盡,無力再戰了,他只得從馬身下跳下讓馬兒休息。一段時間後韓昌知道了這消息,就騎上戰馬繼續向楊延昭襲來,他的這匹獅吼獸天賦異稟,稍事休息一下後便戰力恢復。
楊延昭這時沒了戰馬,孤身難以對抗遼國的騎兵,正愁得發慌。就在這時,他看到山頭上衝下來了一匹戰馬,長得與自己的坐騎幾乎一模一樣,而山上的白髮老翁與土地廟也不見了。楊延昭沒做多想,等戰馬跑到了跟前就躍身騎上,挺槍迎戰。沒想到這匹馬跑起來四平八穩,也通人性,要它往哪跑就往哪兒跑,騎著它作戰更得心應手,這下子韓昌沒幾下就敗下陣來,邊打邊退。
就這樣遼軍又被逼退了三十多里,到了一條大河邊。這時楊延昭也有點累了,就從馬背上跳下,讓馬兒到河邊喝水,沒想到這匹馬到了河邊一下水就化沒了,好像就是泥土做的一樣!原來先前在山頭上喊話的那位白髮老者是土地公,他見楊延昭的戰馬累倒了便出手相助,用泥土捏了一匹馬,吹上一口仙氣讓它活了起來。
這時韓昌發現楊延昭的戰馬沒了,又率軍殺了過來。楊延昭急得不行,只得帶著軍士們趕緊爬上附近的山頭關口。韓昌也領兵追上山,沒想到到了那兒,戰馬一爬山就一匹匹接連地摔倒,只剩下他騎的這匹獅吼獸勉強能走。
韓昌見狀,只得讓士兵步行上山進攻,沒想到剛爬到一半,山上就射下了無數的弓箭及亂石。原來楊延昭登上山上的關口後,就立即擺好了陣勢,向山下射箭、拋石。遼兵登山所在之處很狹窄,幾乎沒地方閃躲,死傷慘重。
韓昌原本不願放棄,之後楊延昭親自彎弓向他射去一箭,韓昌猛力一閃勉強躲過,這一箭射到了旁邊山壁,箭鏃深插石壁上。這一箭讓韓昌嚇出了一身冷汗,連稱:好個楊延昭!竟有如此神力!他不敢再戰,就帶著剩下的兵卒下山逃走。
戰後楊延昭一看,這個山頭的關卡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卻是十分險要,易守難攻,就在這裡安營紮寨、修牆築門,並取名為倒馬關,此名流傳至今。當年震攝遼國大將韓昌的那枝箭,傳說至今仍插在石壁之中呢!
參考史料:
《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朝佚名著 秦淮墨客校閱
《楊六郎威鎮三關口》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趙福和李巨發等人蒐集
《楊家將外傳》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年出版 趙雲雁蒐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