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6月25日訊】在中共建政後的歷史上,曾經有三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本質就是城市無法提供如此之多的工作崗位,讓城市勞動力去農村至少可以混口飯吃,起到「托底」作用,減輕社會動盪,這是一種「保民生」。
上山下鄉能成功實現的重要背景是糧食歸集體所有。
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國所實行的政策類似於蘇聯的「餘糧收集制」,蘇聯在1917和1928年兩次實行餘糧收集制,農民只能保留種子和口糧。多少口糧是足夠的?蘇聯的「餘糧收集制」留給農民的口糧過少導致蘇聯飢荒的發生。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向市場經濟切換,80年代開始土地分包到戶,可以接收城市剩餘勞動力的農村主體瓦解,將危機轉嫁農村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80年代開始,「地攤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危機的托底手段——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的,讓經濟危機時期的城市剩餘勞動力有飯吃的手段。
1988、1993、1998,中國經濟危機約每5年發生一次,80年代和90年代也成為中國地攤經濟的黃金髮展期,一眾大佬,柳傳志、宗慶後、劉強東等皆從練攤起家。
2020年5月20日,一名武漢民眾在街頭擺攤(圖片來源: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一 地攤經濟是對危機狀態的確認
中央祭出地攤經濟,本質上是中國經濟危機狀態的確認。
市場經濟本身是一種生產和交換,地攤經濟無非是將交換環節的利益讓渡一部分給底層居民(上山下鄉是農民的利益讓渡給城市剩餘勞動力),讓渡的同時可以促進交換環節費用降低,交換環節的費用降低可以刺激生產的提高。助力實現保經濟,保民生。
但交換環節的利益對外讓渡,總會有一方受到損害。
交換環節的利益主要歸誰所有?
1)政府稅收
2)地租受益人和商貿平臺受益人
3)多級批發系統
在電商平臺的衝擊下,多級批發系統本身已經遭到極大的破壞。當前主要受益方是地租受益人和政府稅收。
放開地攤經濟,衝擊最嚴重的就是地租和政府稅收。
二 地租下降的最終受害方
土地地租下降將對商業地產價格形成衝擊,進而波及擴散至整個房地產行業,本已風雨飄搖的房地產行業再受重擊,風險外擴機率再升高。
1)地產行業的高負債率,將把風險傳遞給銀行。
2)居民房貸風險傳遞給銀行。
3)銀行的風險傳遞給政府。
4)地產價格受到衝擊影響政府賣地收入。
土地地租下降的最終風險指向同一目標——政府。
三 政府稅收下降的擴散影響
地攤經濟導致政府稅基產生遺漏,無可避免的會影響政府稅收。
1)稅收下降,政府作為地租風險最終承接方,抗風險能力進一步下降。
2)稅收下降導致政府赤字擴大,疊加地租風險向政府傳遞,收支失衡加劇,形成財政危機。
地攤經濟是從政府碗裡搶飯吃,這也決定了地攤經濟只能是一種危機托底手段,經濟正常階段會被取締。
四 政府收支失衡的可選應對選項及後果
財政危機的解決模式無非就是借債、增收和節支。
1)央行印鈔助力財政發債。印鈔會產生通脹和施壓匯率,高通脹與底層百姓利益衝突,會引起社會動盪,參考1989年。
2)匯率選擇上,a:匯率堅挺,壓制通脹,增加進口,國際收支惡化,需要加大借外債,將危機延後;b:匯率貶值,匯率貶值對其自身的影響在短期和長期是不一樣的,短期內會因資金恐慌外逃加強本幣貶值壓力,惡化國際收支。長期因出口增加降低本幣貶值壓力,改善國際收支。短期內,匯率是承壓的,匯率因素影響輸入性因素加劇通脹,與底層百姓利益衝突。
3)央行不印鈔,財政發債。將推高利率,對實體資金需求產生擠出效果,經濟惡化。與地底層百姓利益產生衝突。
4)財政控制發債,增收加稅。企業受創,經濟惡化,保民生受到挑戰,與底層百姓的利益衝突。
5)財政控制發債,減支裁員。與政治精英的利益產生衝突。
財政收支失衡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是與政治精英的利益發生衝突還是與底層百姓的利益發生衝突?
是否會觸及到那方的底線?底線代表著無可再退。90年代經濟危機,中國政府曾選擇與政治精英利益的發生衝突。
當然,通過借外債可以將選擇延後,暫不作出關鍵選擇。這會增加一種風險,隨著財政危機的發展,不得不面對與兩者同時發生衝突。
與兩者同時衝突有什麼後果?1991年就曾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