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左傳》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當時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關言論的具體史實,以及天道、神明、預言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者對凡是可以借鑒和勸誡的都進行記載。
《左傳》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可以幫助人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道德基礎,以下摘錄數則:
1、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左傳•晤公八年》)
[譯文]君子說的話,就要講信用,確鑿而有證驗。
2、修己而不責人。(《左傳•閔公二年》)
[譯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苛責別人。
3、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譯文]形容聽取正確的意見及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流水那樣快而自然。
4、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譯文]敬是諸種美德的集中表現,能做到真誠而恭敬,必是有德之人。
5、《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周書》中說:「上天對於人沒有親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說:「所謂芬芳,非黍稷之芳香遠揚,光明的德行才是芬芳遠聞。」
6、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建樹德行越多越好,去除疾患要乾淨徹底。
7、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譯文]禍福沒有一定的門逕,都是人自己心念所感召來的。
8、無德而祿,殃也。(《左傳•閔公二年》)
[譯文]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
9、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10、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11、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譯文]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12、棄德崇姦,禍之大者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譯文]棄絕道德,存心奸詐,就要釀成大禍啊!告誡人們要講求道德,棄絕奸詐。
13、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左傳•閔公元年》)
[譯文]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不可懷戀。勸誡人們切不可沉湎於逸樂。
14、信,國之寳也,民之所庇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譯文]誠信可靠,乃立國之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
15、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所謂美名,是德行的具體表現而已。德,是國家(大治)的根基啊。
16、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左傳•桓公二年》)
[譯文]國家的衰敗,常常是由於官吏邪惡不正、不走正道引起的;官吏喪失德行,常常是因上司的縱容包庇和賄賂風行的緣故。
17、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國家的興盛,是因為看待百姓就像看待受傷者一樣關心愛護,這是國家的福德;國家的衰亡,是因為把百姓當作泥土草芥一樣微不足道,這是國家的災禍。
18、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文]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