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財政沒錢靠發債?「縣太爺」們吐苦水。(图片来源:網絡圖片)
【看中国2020年4月17日讯】(看中國記者趙曉彤綜合報告)中共病毒疫情衝擊中國經濟,近期,有多個市縣負責人對中國大陸媒體表示當地財政十分吃緊。有專家建議加大發債力度,而地方依賴發行債務的後果也正在顯露出來,北京當局和「縣太爺」們將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引發關注。
據中國財政部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今年1-2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萬億(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9.9%;其中2月份跌幅深達21.4%。
近日,有部分市縣負責人對中國大陸媒體抱怨道,「近兩年經濟結構性調整,市縣財政保障能力本來就在走弱。疫情一來,收支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可見中國地方財政吃緊已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
地方財政希望中央財政支持
有市縣負責人對《半月談》表示,「上面出政策,下面來買單」的情況加劇了地方財政壓力。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省級發文要求對社區防疫人員發臨時工作補助,但基層政府根本拿不出這筆錢,從而無法執行上面的政策。
在目前亟待財政出力的時候,地方財政吃緊,尋求中央財政支持,但中央財政官員近期的表態,傳達了另一種信號,別對中央財政有過高預期。
在疫情期間,中國財政部官員楊良初發文稱,「單純依靠政府財政,不足以保證疫情防控資金需求,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捐資捐物,確保疫情防控的醫療物資與資金需求。」
地方財政收入減少 疫情支出加大
據報道引述多地縣政府負責人的說法,造成縣級市財政收入減少的幾個主要原因包括,地方稅收減少、土地收入減少、防疫支出以及債務還款。
有當地財政部門預測疫情將令當地第一季度稅收同比減少10%。有些偏遠地方指,稅收下降幅度更達到兩到三成。
報導引述了中部某縣的例子,2019年該縣國有土地出讓收入達20多億元,佔當地地方財政收入的近一半。疫情導致當地今年的土地出讓金和契稅等收入難有著落。也有基層官員向媒體透露,疫情令市場低迷,土地、房產賣不起價,甚至流拍,並且目前可賣的土地、資產並不多,這些措施能救急,但非可持續。
報導還稱少數地方財政薄弱的地區,一邊要「三保」(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一邊要穩項目、穩增長,償還到期債務,用各種手段來獲得資金救急,有的拆牆補牆。對於債務還本付息壓力大的地區,「違約」、「斷鏈」風險正在增加。
專家建議地方政府繼續發債
報導引述專家的建議稱,對於防疫的支出,國家財政可以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並加快債券發行節奏,中央和省級財政可以提前下達重點項目資金,並允許通過增加舉債來充實地方現金流。
2015年開始,北京當局大規模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地方債規模迅速擴張。據《彭博社》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全年將有2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集中到期,數額創歷年最高。
瑞銀資管駐上海的基金經理樓超曾指出,「地方債的期限通常較長,會讓地方政府長期背負債務壓力。」
目前過度依賴發行債務的後果也正在顯露出來。
4月14日,《彭博社》報導,中國發生了首家城投平台進行債券債務置換。據文件顯示,「瓦房店沿海項目開發有限公司已於4月8日非公開發行『20瓦房02』,該期債券不通過現金認購,投資者以『17瓦房02』公司債持有占有率作為權利憑證按面值1:1等比例方式認購本期債券。」
據《彭博社》引述該公司2019年債券半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去年上半年利潤總額1.3億元,而收到的財政補貼就已達1.29億元。實際控制人為瓦房店市財政局。
報導引述華創證券分析師周冠南稱,「瓦房店沿海項目開發有限公司將是首個城投平台進行債券的債務置換,」他並表示,「因債券置換項目在接續過程中,不涉及還本,這說明發行人的再融資存在一定壓力。」
中國央行越過印鈔 直接發行數字貨幣
經濟學者張先生對希望之聲表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中國經濟一系列問題全部暴露出來,而北京會用印鈔票來解決問題。
而目前,中國央行已經不需印紙鈔,直接推出取代人民幣的數字貨幣,令中國央行印鈔更加便捷。
據中國大陸媒體《科創板日報》於4月16日報導稱,今年人民幣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升級——數字人民幣即將與公眾見面,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人們的部分工資就將以數字貨幣的形式發放。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稱,「兩到三年時間會有30%至50%的基礎貨幣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基本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全國範圍推廣,平常的現金使用大部分會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