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分析家認為,疫情正重構全球經濟秩序,去中國化將成趨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4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邢亞男綜合報導)受疫情影響,日本、美國政府日前相繼宣布出資幫助在中企業遷回本土。與此同時,德國、英國政府采取行動,阻止中資收購受疫情打擊的當地戰略性企業,阻止中資轉移關鍵技術基地。諸多分析家認為,疫情正重構全球經濟秩序,去中國化將成趨勢。
日本受最大貿易夥伴——中國重創
日本政府4月9日宣布從經濟刺激計畫中撥出2435億日元(22億美元)幫助日本製造商從中國遷回日本。
根據中國日本商會發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9年白皮書》,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外商投資方面,2018年,日本對華投資實際使用金額38.1億美元,日企在中數量最多,為23,094家,約佔外資企業總體的7.9%,直接或間接用工人數超過1000萬人;在全球貿易供應鏈上,中日也聯繫緊密,中國進口的機床及核心部件主要來自日本,然後在國內進行零部件加工,再向全世界出口。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自疫情爆發後,日系汽車今年2月份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日產汽車生產量減少87.9%,在湖北省武漢市設有工廠的本田汽車公司的產量大幅減少92%。此外,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停止,導致日本製造商無法取得必要零件,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也減產29.3%。
全球產業鏈脆弱 美全資幫企業搬家
繼日本宣布幫助企業從中國遷回本土後,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於同日表示,美國也應為離開中國回流美國的企業負擔搬遷費用。他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中說,「一種方法是向美國公司支付搬家費用」,例如,可以將企業的回流支出,包括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結構、裝修等100%費用,由政府來買單。
對於這一消息,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認為:「一些企業可能還在觀望,還在考慮撤回的成本,現在美國政府願意出錢,他們肯定趨之若鶩。」
美國UCLA安德森管理學院經濟學家俞偉雄表示,2月份疫情在中國開始流行的時候,歐美的iphone、汽車等企業都非常恐慌、著急,不知該怎麼辦,因為主要工廠都在中國。但等到3月份歐美疫情嚴重急需藥品、醫療物資時,結果發現多數也在中國製造。「疫情全球大流行,讓歐美國家的政府跟企業瞭解到,這個所謂的全球產業鏈是有多麼脆弱。」
中國2億就業人口受影響
根據公開數據,2019年上半年,美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額達68億美元,美、日、臺、韓、德等國家和地區一直以來是中國前十大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來源國,近十年來,FDI總量佔中國GDP比重達41%到48%,是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的穩定力量。
《自由財經》報導,若以中國就業人口約7.8億人計算,外資影響的中國就業人數,約達8580萬人到2.18億人。如果全球產業脫中,將直接影響到中國2億人口的就業,並波及到其5億家庭人口。
中企危機不同以往
「玻璃大王」曹德旺日前表示,目前中國企業遇到的危機和以前遇到的危機完全不一樣,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供應鏈已經斷掉了,海外市場需求萎縮,經過這次疫情,會有很多小工廠倒下。
曹德旺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各國立足於全球化,每個國家的產業鏈都無法獨善其身,必須嵌入到全球的產業鏈中。但這次疫情之後,各國著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會是一個趨勢。
德修法阻中資趁疫收購
遭遇了美日政府協助撤資,中方在歐洲的行動也遭到阻截。4月8日,德國聯邦內閣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以阻止外資藉疫情危機收購受到打擊的德國企業,德國經濟界和時評人士指出,修法目標指向中國。
在疫情危機中,德國許多公司的股價暴跌,存在被拋售及被外資趁機收購的風險。根據修法,如果是歐盟以外的投資進入,德國政府將不再需要提供對公共安全構成實際威脅的證據,相反,只提出預期損害就可阻止外資收購。
德國企業家範知其表示,因為德國佔據國際製造的高端產業群,歷來被中方所覬覦,「在中共世界稱霸的收購產業計畫中,德國一批優勢產業都在其中。」
近年美的公司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企業庫卡(Kuka)、山東安泰集團收購生產飛機碳纖維部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科特薩(Cotesa)、吉利收購奔馳(Mercedes-Benz)公司股份及北汽收購奔馳母公司、德國戴姆勒(Daimler),這一系列中資收購德企案例已引發德國和歐盟政治家的警覺。
英阻關鍵技術基地轉移
4月14日,英國國會議員戴維・戴維斯(David Davis)表示,英國政府應尋求一切辦法,以防止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技術基地被轉移到中國。Imagination製造智能手機和無線擴音器晶元,被譽為英國工業王冠上的珍珠。戴維斯說:「我們認為中國人正在試圖從這裡向中國出口技術基地,這是不合適的。政府應該尋求所有可用的機制來防止我們的技術被轉移——全面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