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鼓山一帶,流傳著韋馱顯靈的真實故事。(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福州鼓山一帶,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韋馱顯靈的真實故事。
那是在清朝雍正十二年(1773年)間,鼓山湧泉寺的老方丈圓玉禪師因要協助朝廷編修《藏經》,無法管理寺院,於是便把最小的徒弟法印,推薦為湧泉寺方丈,是為第一百代主持。
法印是寧化人,姓李名像先,這一年年僅十六歲,自幼出家,刻苦好學,聰慧穎悟,但讓這樣一位毛頭小子來管理一個四五百僧眾的大寺院,一些資格老的僧人雖然心中不滿意,因礙於是老和尚推薦,明裡不敢吱聲,背地裏卻都在看像先的笑話。
像先正式就任方丈後,更加埋頭鑽研佛學,刺血寫經,寺中大小事務,只交給別人,自已從不過問。
過了一段日子,管糧倉的僧人前來稟報,說寺內糧食只夠僧眾四、五天伙食了,讓方丈及早想辦法,像先這才著急起來。他派人下山購糧,但仍然不夠寺內所需,他急得拜了大雄寳殿的如來,又拜天王殿裡的彌勒,最後轉到護法天神韋馱像面前,拈香禱告,心中求韋馱幫助渡過難關。
這天夜裡,像先和往常一樣在禪床上靜坐,忽然覺得身體懶懶的,意識有些迷糊,似醒似夢中,韋馱出現在面前,對他說:「明天一早有人送米來,快派人趕到江邊去挑米。」
像先驚醒過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覺得有失戒律,急忙起身盤足靜坐,可是一顆心總是靜不下來,忐忐忑忑一直到天色微明,才走下禪床,草草洗過臉,就敲動雲版,傳眾僧前來聽話。
等到眾僧到齊後,像先雙掌合十,默默禱頌一番,提高聲調對大眾說:「昨晚韋馱託夢與我,叫我們今早下山,到江邊挑米。年老體弱留在寺裡,年青的快去準備扁挑,跟我一起下山去吧。」
這句話可把大家聽呆了,有人大擔提問:「山下果真有米嗎?」像先很有把握地說:「下了山就知道了。」
眾人不敢違拗,分頭去準備扁挑、麻袋,有幾個年老的也跟大夥一起下山湊熱鬧,一行一百多人,翻過靈源洞,浩浩蕩蕩沿著一條通往魁岐的小路下山。誰知剛走到半山腰,就看見江邊已有一艘海船被一隊官兵團團圍住。
原來雍正年間,海禁很嚴,走私一被查獲就要問斬。被圍住的正是一艘走私船,偷運白米往暹羅國販賣,暹羅平時不乏大米,因國王泰薩羅駕崩,眾王子為爭奪王位引起一場戰爭,造成糧荒。走私船航行途中遇狂風,只得就近折入閩江口避風,不料被盤查哨發現,一直追到魁岐,在此停泊受檢查。
米商懼怕殺頭,便編造謊言,說是運米前來施舍給鼓山湧泉寺的。哨官哪肯相信,正在盤問間,看見山上來了這麼多手執扁挑的僧眾,就問:「米商說,事先沒有和你們聯繫施舍之事,你們怎麼知道來這裡挑米?」像先急忙回答:「我昨晚夢見韋馱顯靈,所以才下山接米。」
那米商機靈得很,也湊上前插話:「是呀!我們在海中航行,突然狂風大作,大霧迷濛,也是韋馱顯靈指引我們進入閩江口的。」
哨官也很信佛,聽說韋馱顯靈,也就不敢再追問,允許卸米,那米商保住頭顱不搬家,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也樂意護送大米登山,辦理施捨手續。
大米一進門,等不及進倉,大夥就擁到韋馱像前答謝。忽見韋馱混身冒著大汗,好像累得站不起身來。這就奇了,土塑木雕的神像怎會冒出汗水呢?眾僧驚異之餘,一齊俯伏叩拜,高呼:「韋馱天王,您太辛苦了!請休息吧!」
像先立即傳寺內塑工,再塑一尊韋馱坐像,讓祂在大殿休息。這就是鼓山特有的「坐韋馱」的來歷。
鼓山韋馱顯靈的故事很快被傳開了,登山瞻仰的人很多,施捨也跟潮水一般湧來,湧泉寺再也不愁沒有糧食了。
像先所立的韋馱坐像,「文革」初期被幾個紅衛兵破「四舊」砸了。1988年,特聘民間著名雕塑家陳世善重塑一尊,仍陳列在大雄寳殿的東北偶。
新塑的「坐韋馱」如常人一般高大,踞坐在一方岩石上,全身披甲,一手持杵,杵尖斜指地面,狀似降妖伏魔。像先所刺血書寫的經卷,僥倖保存了下來,現在仍由湧泉寺僧眾保存著。
後來,砸韋馱坐像的那幾個紅衛兵,接二連三出了事,知情的人都說幹壞事遭報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