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的海市蜃樓奇妙幻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海市蜃樓很多人都見過,沙漠、海上、平原到處都可能出現。遇上清晰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見。這種現象有一定的規律,有些地方在每年的某個時段會經常出現,比如山東的蓬萊。
海市蜃樓也叫蜃景,有個俗名叫「顛山倒影」,現代科學解釋,是由光線的折射和全反射形成,一般都是其他地方某處景觀的投影。但也有令人不解的地方,有的投影似乎沒有對應的原型。例如1988年蓬萊出現的蜃景,有很多人聲稱看到了古代人走動;1954年歐洲愛琴海出現的蜃景,有數千人目擊,據說幻象全是古歐洲的場景,還有維京海盜。
蜃景在我國的各種古書裡也多有記載和描述,古代出現的一些蜃景非常奇妙。
先看看古人對蜃景的理解。古人稱蜃景為「蜃氣」,「蜃」就是蛤蜊,古人認為野雞入海變為蜃。《史記.天官書》說到「海傍有蜃氣為樓臺」,說的是海裡的蜃景。蜃景在海中出現也叫「海市」,這是「海市蜃樓」一詞的來歷。
明代吳承恩先生在《西遊記》中,對蜃景的形成有個好玩的解釋。第五十一回借悟空之口說到,「你知道龍生九種,內有一種名『蜃』,蜃氣放出,就如樓閣淺池。」而且這種「蜃」等著鳥兒上當飛過來,誤以為有地方停歇,然後吞吃它們。
北宋王安石有一首古詩《垂虹亭》,其中有兩句記述了他第一次看到蜃景,很驚奇,「中流雜蜃氣,欄楯相承翼。初疑神所為,滅沒在頃刻。」水中有亭臺樓閣的若隱若現,不一會兒就沒了,王安石起初以為是神靈所為。
明代學者張岱著有百科圖書《夜航船》,其中說到,「登州海中,有雲氣如樓臺,殿閣、城郭,人民、車馬往來之狀,謂之海市。蘇軾知登州,被召將去,以不見海市為恨,禱於海神,次日遂見。」
這段話講的是蘇東坡與「海市」有緣。宋哲宗年間(1085年),蘇東坡被貶官到登州(山東蓬萊),聽說當地有「海市」奇觀,可是他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後來臨調走時候,蘇東坡覺得沒看見海市很可惜,就到海神廟祭拜一番,第二天就給他看見了。而且影像很清晰,還能看到行人、車馬往來。蘇東坡很高興,也寫了一首詩《海市》。
《夜航船》還講到,溫州北面的歐江一帶,常有蜃景,十分奇特。「在溫州府城北。東至盤石村,會於海洋,是曰甌江。常有蜃氣結為樓臺城櫓,忽為旗幟甲馬錦幔。」此處記述的蜃景變幻不定,起初是樓閣城池,忽然就變成一隊兵馬,旗幟飄揚,不一會兒又看到一片帷幔。懷疑這是誰在放幻燈片。
古書中記載的蜃景有很多,唐詩裡提到的也不少,普通的不再贅述。我們揀兩個更加奇特的說說。
清代筆記《夜譚隨錄》記錄了一次青海湖發生的海市蜃樓,令人費解。「過西海。雨初霽……霧散,隱隱見海中,有兩山並峙……忽現一浮屠頂,金光四射,瞬息高出雲表,數之得五級,俄九級。一餉時,得十三級。色如虹,繞塔盡現樓閣,千層萬疊,悉如五色玻璃。出沒隱現,須臾變化。」(古代青海湖叫西海)
蜃景中出現山和佛塔都不奇怪,奇怪的是塔頂先出來,高過雲層,隨即不斷升高,塔身逐漸顯露。一會五層,一會變成九層,最後發現是十三層,顏色七彩絢爛。佛塔四周突然出現千重樓閣,顏色如同五色玻璃。這種奇特又壯美的蜃景,可能形成原理不太一樣。
最後說的這個「海市」,居然有聲音。記載於清朝《南越筆記》。今天廣東東莞西南有個海鹽場叫靖康場,宋朝時命名,沿用到清代。清朝的靖康場一帶時常出現海市,極為奇異,而且發生在晚上。「當晦,夜光忽生,水面盡赤,有無數燈火往來,螺蚌鮫人之屬,喧喧笑語,聞賣珠鬻錦,數錢量米麥聲,至曉方止。則海市也。」
就是說夜裡海上突然有光,映照得水面通紅。「鮫人」是古書說的人魚,大群模樣奇怪的海螺、貝類還有人魚,提著燈籠火把,在「趕集」買賣東西,人聲笑語十分嘈雜。持續到拂曉。這情景像極了《西遊記》中龍王手下的蝦兵蟹將出來玩耍。
《南越筆記》隨後說到,「蓋南海蜃氣有氣而無聲,海市有聲而無氣,以此為別。」看來那時候南海的蜃景和海市,是以有無聲音和雲氣加以區別的。但這種海市今天看來難以解釋。
一起來看看Youtube視頻【平行宇宙? 廣東與江西民眾稱看到同一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