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182一--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紀元229—252年在位。史稱吳大帝。
其父孫堅、兄孫策,於漢末相繼征戰,據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廬江等六郡,創立了孫氏雄踞江東之基。建安五年(200),孫權年十九,因孫策遇刺身亡,遂繼承父兄事業。遵照孫策臨終時所囑:「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坐觀(中原)成敗」的方略,極力向江南拓展。在張昭、周瑜等人輔佐之下,舉賢任能,終成鼎峙之業。
自建安八年起,致力於鎮撫山越,西攻江夏(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太守黃祖。並多次派兵,攻逼江南深險之地,驅使山越出山,或檢補為兵,或編籍定居平原,榨取其人力、財力,以供軍國之需。由此亦改變了山越的長期閉塞狀況,加速了江南落後地區的開發。建安十三年,攻滅黃祖,佔據沙羨(治所在今湖北武昌西南金口),意欲奪取荊州,掩有長江上游形勝之地,屏障江東。
同年秋,孫權採納魯肅、周瑜等人的聯合劉備,共拒曹操的建議,命周瑜率軍,與劉備合力,大敗曹軍於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政局,
曹操敗歸北方後,劉備乘勢據有荊州。為鞏固孫劉聯盟,孫權暫不與爭奪。建安十九年,劉備西取益州,留關羽守荊州。孫權遂派呂蒙,襲取荊州之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又修好曹操;繼續爭奪荊州。二十四年,遣呂蒙偷襲江陵,俘斬了關羽。同年,曹操上表獻帝,封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南昌侯。
魏黃初元年(220)曹丕代漢稱帝,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屈身稱藩,以西拒劉備。吳黃武元年(222).劉備為奪回荊州及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吳。孫權專任陸遜,督軍拒戰,於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縣北)大敗蜀軍。同年九月,魏帝逼孫權送孫登入洛為人質,孫權不從,吳魏交惡,兵鋒迭起。次年,與諸葛亮修好,恢復吳蜀聯盟,聯合抗魏。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九月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國號吳。
孫權據有江東五十二年,「國險而民富」。廣行屯田,興修水利,推廣牛耕,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商業,海上交通尤為發達。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抵達夷州(今臺灣);與高麗(今屬朝鮮)、林邑(今屬越南)、扶南(柬埔寨)、天竺(古印度的別稱)、大秦(羅馬帝國)等海外諸國,均有經濟文化往來。
孫權實行世襲領兵制(將官子弟繼領其父兄兵馬),賜予將官大量田地與勞動人手,免除其佃客對國家的賦役負擔,保障世家大族的特權,加劇了江南大地主土地佔有制的發展。
孫權性嗜酒。晚年剛愎自用,多猜忌;濫殺大臣。謚曰大皇帝。
(事據正史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