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對天地人作了一番透澈的論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唐朝詩人盧照鄰極其尊敬孫思邈,對其執弟子之禮,並問其治病的真髓所在。孫思邈則用天地人之關係回答了他。
唐朝詩人盧照鄰對孫思邈執弟子之禮
任職典簽的盧照鄰是范陽人,曾擔任過新都尉。由於他患有難以醫治的疾病,所以他有一段時期住在陽翟的具茨山休養。平時則編著並註釋《疾文》和《五悲》。盧照鄰曾居住過景城鄱陽公主廢棄的府第中。
盧照鄰性情高雅而且頗具詩人風度,他跟唐高祖的第十八個兒子鄧王李元裕是朋友。李元裕很喜歡學習,而且擅長談論辨名析理之學。他平時經常說:「我的命相就是這樣的了。」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盧照鄰後來竟投潁水而自殺身亡。
顯慶三年時,唐高宗曾召見過太白山隱士孫思邈。孫思邈是華原人,當年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視力和聽力都一點沒有減弱。
盧照鄰見到孫思邈後傷感自己正在壯年卻疾病纏身,而且久治不癒,終日裡困頓疲備,於是作《蒺藜樹賦》,用來傷悼他與孫思邈二人之間承受自然的體質之差異。盧照鄰作的賦,詞句極其美麗。而孫思邈則會算天象曆法和攝生養性之術。
盧照鄰和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都用對老師的禮節來對待孫思邈。他們問孫思邈說:「名醫能治好病是根據什麼道理呢?」孫思邈用下面的一大段話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孫思邈對天地人的一番透澈論述
「我聽說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體,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輪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在運動。
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來就成為雨,流動的時候就成為風,散發開去的時候就成為露,紊亂無序時就成為霧,凝聚時就成為霜雪,伸展擴大成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
而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和睡著時,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精脈和氣血都在循環。流動就是血氣循環,顯現出來的就是人的氣色,放出來的就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
如果人體違背了這個正常的規律,那就要生病了。蒸就發熱,不然就生寒,淤結就成為瘤贅,阻隔就成為癰疽,奔走過疾,就會氣喘吁吁,用盡了精力,身體就會焦枯。根據從身體表面的診斷就可以檢查出身體內部的變化。
以人體來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變化,星辰運行中出現的差錯,日蝕、月蝕現象,彗星的隕落,這都是自然界的危險徵兆!
寒暑顛倒,這就是外界的冷熱失常。石頭豎起,泥土跳躍,這是自然界的瘤贅。山崩地陷,這是自然界的癰疽。急風暴雨,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和湖澤就會乾涸,這就是大自然的焦枯。
良醫用藥物進行輸導,用針灸治病救人。而聖明之人則用高尚的道德和善於用賢任能來治理天下。所以身體就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就有可以去掉的災害,這全都是氣數所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