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80%的空難都發生在這11分鐘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次陪「恐飛症」的人坐飛機,我都會告訴他,不用全程都害怕,如果一定要怕,怕11分鐘就好。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我想告訴你,如果飛機在地面進行了迫降,為了保命,要抵抗的是三樣東西:砸到地上那巨大的衝擊力,所以乘客不是要繫好而是要繫緊安全帶(fasten it tight and low,without twist),必須弄明白安全錄像上示範給你的兩種防衝擊姿勢。
可能會隨之而來的起火,那些外部正在失火的區域的艙門是不可以打開的,所以不要盲目地往所謂最近的艙門擠。
有燃燒就會吞噬氧氣、釋放毒氣,尤其是如果在機艙裡已經看到冒煙,乘客要做的是「爬」,只要不妨礙行動,鼻子的位置越低越好,如果足夠幸運能弄到一塊沾水的手帕,用它摀住鼻子。
還有,請忘了行李裡的貴重物品,請美女脫下高跟鞋。
我此刻並沒有靠想像給你瞎掰。在進入媒體工作之前,我在兩個外航工作了三年,其中兩年當的是空姐。在模擬艙裡曾一遍遍訓練飛機遇到特殊情況的處置辦法後,有很多細節,變成了我的本能反應,即便在我已經告別了空姐工作。
如果飛機在高空(平流層)就發生了不測、機體已經受損(這種概率其實非常小),坦白說,不用考慮為什麼飛機上沒有降落傘,因為根本不需要。如果飛機是直接爆炸的,我只能隱晦地說:人的屍體到最後是根本找不到的。
如果飛機只是受損沒有爆炸,按輕重程度不一:第一,人會發生減壓(Decompression),大氣壓強驟降,人體的內部器官其實會「支持不住」,人腦也可能失去意識;第二,那裡缺氧,所以氧氣面罩的重要程度值得被關注,另外,飛機上其實還有小量的便攜式氧氣瓶子(portable bottles);第三,高空的溫度,人的身體也扛不了多久。
說一個實用的,我每次陪「恐飛症」的人坐飛機,都會告訴他,不用全程都害怕,如果一定要怕,怕11分鐘就好。
「恐飛症」的人不用全程都害怕,如果一定要怕,怕11分鐘就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我們管那叫至關重要的11分鐘「critical11 minutes」——起飛後3分鐘,落地前8分鐘,因為至少八成的空難都出現在這11分鐘裡。飛機進入了平流層,理論上也就比較「平」安了。
有幾件事情對飛行來說是「闖大禍」的,分別是引擎著火、飛機著火、機身損壞、燃油漏油。在高空的時候,漏油看起來不是你想像的滴滴嗒嗒,而是在引擎後面拖了一根平行的筆直的幽蘭線條。
另外的一個小常識,怎樣的天氣最容易導致航班延誤或者取消?答案是:雷電、颳風、起霧,因為它們分別影響的是飛機的電子設備、起降平衡、能見度。
再多一個小常識:駕駛室裡那位正機長的執照資質,決定了這駕飛機能在怎樣的天氣下降(當然惡劣天氣誰都降不了),比如能見度有一點點問題吧,也許有的機長就被允許降落,有的就不行。
還有一個我個人不完全統計(尚缺科學論定)的結論:我當空姐時很愛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頻道的空中碰撞調查《Air Crash Investigation》,看下來,我默默計算了一把,發現空難裡最容易倖存的座位是飛機尾巴那裡。後來我坐飛機老坐那裡,雖然離廁所近了點又吵又「影響呼吸」。
再穿插一個小知識,每次坐波音767,飛機在地面上的時候,最後幾排乘客可能會聞到一次燃油味,有的乘客會驚慌飛機是不是有故障。其實沒有。這個問題我諮詢過當時的老師,回答是:當767的動力系統從尾巴上的APU(輔助動力系統)切換到主引擎的時候,就會有點小氣味,實屬正常。
最後,不要因為偶爾的空難就對飛機這一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失去信心。任何一次空難,都不會只因一個故障就能決定,它必然是有一連串的疏忽所同時發生。就算是引擎這麼關鍵的東西出了故障,一台飛機也有好幾個引擎呢。所以,只要在這個問題鏈條裡截住一環,災難就能避免的。
駕駛室裡那位正機長的執照資質,決定了這駕飛機能在怎樣的天氣下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日航培訓時,我們曾去參觀公司為「123空難」設的小小紀念館。在看到遺物陳列櫥窗時,那一個個已經被敲壞的腕表,全部停在了同一個時刻。那一幕讓人震驚,身邊很多同事留下了眼淚。
我們都是血肉之軀,每次飛行也都有親人愛人在守候。藍天、上蒼,請你眷顧懷抱裡的那些鋼鐵小鳥,護送它們平安飛翔、倦鳥歸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