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只是追求平衡,還要持續優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文/金雅緣
在美國,經常會把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比喻成像是「拋球雜耍」(Juggling)一樣,所謂的「拋球雜耍」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特技表演,把兩個以上的物品拋到空中,反覆地來回拋接。
然而在法國,則是以法語中代表「均衡分配」(Equilibre)的單字,來形容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所謂的「均衡分配」意思就是指不能夠太過偏重工作或家庭,而是要平均分配比重,讓一切都恰到好處。
在《給孩子的全腦學習潛能開發書:拯救無數法國媽媽、孩子和老師的教育奇蹟》(Apprendre Autrement avec la Pédagogie Positive)這本書中,作者曾以飲食均衡的概念,來比喻生活中的每一種角色,也必須要取得平衡,以維持生活的和諧狀態。
雖然兩者都是用來形容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但「均衡分配」和「拋球雜耍」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拋球雜耍是想要同時兼顧兩者,因為不想錯失任何一球,所以時時刻刻都必須戰戰兢兢,深怕一不小心就會漏接;但「均衡分配」則是超越了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更進一步地追求整體生活的平衡。
但也不是追求完美的平衡。所謂的平衡其實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已,即使有某一部分稍微不足也無妨,是屬於進階版的平衡。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更進一步的概念出現。專門研究美國職場工作彈性議題的卡利.威廉斯.尤斯特(Cali Williams Yost)曾提出「工作與家庭的契合度優化理論」(Work+LifeFit)。他認為不應該一昧地追求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而是要持續不斷優化。因為要真的達到完美平衡其實是很困難的,即使再怎麼努力,都很難真正達到理想中的平衡狀態。
再加上每個人心目中所追求的生活平衡狀態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狀況也都大不相同,因此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即使達到平衡後,狀況也會不斷改變。當狀況一改變,同時就會失去平衡。
就連千辛萬苦好不容易達到平衡狀態的人,回過頭來也會經常感到後悔。
「為了照顧家裡,害我都沒辦法好好專心工作!」
「為了捧這個飯碗,害我跟家人越來越疏離!」
因為比起得到的,他們會先想起失去的。
但如果是追求持續不斷優化,情況就不同了。
約斯特認為工作和生活就像是合起來的一張圓餅圖一樣,在這張圓餅圖中,包含了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再加上全部的體力和精神。如果是以不斷追求優化改善的角度來看這張圖,就會好好去思考該如何調整這張圓餅圖。就像學生時期每天下課後,會畫出時間分配圓餅圖一樣,重新去思考工作、育兒、家務事、睡覺、吃飯、休閒等各種項目在這張圓餅圖內的比重配置。
不需要平均分配每一個項目的時間比重,而是規劃好各個項目各自所需要的時間。例如:睡覺時間是晚上十點∼早上七點、早上八點∼九點是看電視時間、下午兩點∼四點看書、下午五點∼六點去公園玩。
假如追求平衡是為了不偏重任何一方,那麼持續優化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最佳狀態,會隨著情況的不同適時做出彈性變化。當必須投入在工作上時,圓餅圖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就會是工作。不過,當圓餅圖的比重太過偏向工作時,下次就可以再調整分配到家庭。依照狀況的不同,可以適時地靈活調整,不是為了追求當下眼前的平衡,而是為了更長遠的平衡。
麥肯錫公司第一位韓國女性顧問─金容雅女士曾在某次媒體訪談中,說過以下這段話:「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可能同時是一位好媽媽、好太太、好員工,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做好當下應該要做的事情,有時候妳可能是一個好媽媽,有時候可能是一個好太太,或者是在職場上當一個優秀的職業婦女。根據不同時間點和狀況做出不同選擇,選好了之後就盡力做到最好。以整體來看,就不會有所謂的顧此失彼了。」
我舉雙手表示贊同。當不再一昧地追求平衡,而是持續不斷地優化調整,自然而然就能達到平衡的生活狀態。
本文整理、節錄自金雅緣《媽媽不只是媽媽》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