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眾多的格言著作中,《格言聯璧》是較為優秀的一種。作者是生活於清代道光和咸豐年間的金纓,又稱金蘭生。據他在原序中說,他在道光丙午年(1846)敬承先志,輯《幾希錄》續刻。工竣後,遍讀先哲語錄,遇有警示名言輒手錄之,積久成帙,編為十類,書名稱《覺覺錄》。因為該書內容多,部頭大,耗資巨大,刻印困難,只好將《覺覺錄》中淺近格言於咸豐元年(1851),先行刊印發佈。這就是《格言聯璧》的由來。
《格言聯璧》把各種格言劃分為十類:學問、存養、持躬(攝生附)、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凶。(注:後人刊印時也有把攝生從持躬分出來,單獨劃分為一類,總數為十一類。)
《格言聯璧》讀起來琅琅上口,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筆者讀之,受益良多,故摘錄數則,以饗讀者。
據專家統計,全書格言有六百多條,有意者,可尋全本來閱讀,希望讀者能從中受到啟發。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繪圖:志清/看中國)
1.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
參考譯述:處理難處理的事,胸懷越應當寬廣;與難以相處的人在一起,行為越應當寬厚;處理緊急的事,在抓緊時間的同時越應當穩妥,情緒越要和緩;處理重大的事,心態越應平和;處理有疑難的事,不要先入為主,越應努力做到客觀公正。
2.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原注〕當局之君子,不如旁觀之眾人者,以有心有我故也。
參考譯述:心中沒有私心成見則處事公平,心中沒有自我則處事廉明。
3.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
〔原注〕陳榕門云:緩字是詳慎,不是怠緩。急字是果決,不是急遽。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正是此意。
參考譯述:事情來臨時,不能著急,要周全考慮解決的方法。想到解決的方法時,抓緊時間去辦,一定要果決執行。
4.事有機緣,不先不後,剛剛湊巧;命若蹭蹬,走來走去,步步踏空。
〔原注〕張夢複云: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集注》: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人生禍福榮辱得喪,自有一定命數,確不可疑。審此則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趨,而有不必趨之利。利害之見既除,而為君子之道始出。……朱子云:今人必要算到有利無害處,天下事哪裡被你算得盡!
參考譯述:一件事之所以能夠發生或做成,是需要一定條件一定機緣的,否則,這些條件就不會不早不晚,剛剛湊巧一起發生;人的命運也有倒楣不順的時候,如果命運不濟,忙來忙去,卻一事無成。
(〔原注〕張夢複說:「孔子說:『不瞭解命運(或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集注》解釋說:『如果人不瞭解命運(或天命)的作用,看到有害的就逃避,見到有利的就去追逐,這樣怎能成為君子呢?』……古人說:『謹守《周易》的義理,等待天命的安排。』又說:『遵循禮法,去等待天命的安排。』人的一生禍福、榮辱、得失,有固定的命運,這是確定不疑的。體察到這個道理,遇到災禍雖然要躲避,但知道也有避不開的災禍;遇到利益雖然要追求,但瞭解有不必追求的利益。一味追求利益或躲避災害的思想消除了,做君子的信念才能產生。……朱熹說:『現在人考慮事情,一定要算計到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一點害處才去做,然而天下的事,哪能被你算盡呢?』」)
5.事屬曖昧,要思回護他,著不得一點攻訐的念頭;人屬寒微,要思矜禮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氣象。
參考譯述:對於別人的隱私,要想著維護,不能有任何利用其隱私對他進行攻擊或誣陷的念頭。對於貧寒卑微的人,要想著禮遇他,不能有一絲傲慢輕視的態度。
6.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參考譯述:嚴於律己,不斷地檢討錯誤,應在沒有缺點的情況下找出缺點,這樣不僅使自己的品德增進,而且能免除禍患。對待別人要寬容,應從他的過錯中看到他的長處,這樣不但厚道,而且能化解對方的怨恨。
7.事後而議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絲毫放寬,試思己當其局,未必能效彼萬一;旁觀而論人短長,抉隱摘微,不留些須餘地,試思己受其毀,未必能安意順承。
〔原注〕先哲云:事後議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每將智者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極易。二者皆從不忠不恕生出。
參考譯述:事後議論別人的得失,吹毛求疵,一點一滴也不放過,試想如果換成自己,未必能做到別人的萬分之一。在一旁對別人說長道短,對別人的隱私明察秋毫,不留餘地,試想如果換成自己遭人詆毀,未必能平心靜氣地默默承受。
8.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我以誠感之。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參考譯述:別人好強,我則以柔克剛。別人用心計,我用誠懇善意感化他。別人動怒氣,我用道理耐心地說服他。
9.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參考譯述:如何才能制止別人的譭謗?只有不去辯白。如何才能停止別人的怨恨,只有不去爭鬥理睬。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繪圖:志清/看中國)
10.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參考譯述:別人譭謗我,與其與他辯解,不如寬忍他。別人欺侮我,與其提防,不如把怨恨加以化解。
11.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底,減三分讓人嘗。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參考譯述:路窄的地方,要留一點地方讓別人通過。味道好的,要留一些讓別人品嘗。負責處理困難的事,應使出最大力量而沒有任何怨氣。與難以相處的人在一起,要心中有數而口中不說。
12.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原注〕呂新吾云:水激橫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參考譯述:對別人的話輕易相信,或輕易動怒發火,這是聽別人說話的最大忌諱。勸人從善不能用激烈的方法,越激烈越嚴厲,越是難以解決,這是勸說別人的大忌。
(〔原注〕呂坤說:「水受到激發,就會氾濫;火受到激發,就會蔓延;人受到激發,就會作亂。這就是君子為什麼要慎重而不敢過激的原因。如果對自己的過失感到愧悔,那麼雖是小人,可以變成君子;而在激起火氣的情況下,雖是君子,也可能變成小人。刺激他,他卻毫不生氣,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氣量宏大,一定深藏著心機。」)
13.古人愛人之意多,故人易於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今人惡人之意多,故人甘於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原注〕陳榕門云:雖烈日嚴霜,其中原有一段煦蘇發育之意,故受者易入。人之為教,何以異此?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善化人心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導。彼樂接引之誠,而喜於所好,感督責之寬,而愧其不才。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我若嫉惡如仇,彼若趨死如鶩,雖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參考譯述:古人教導別人,多出於友愛情義,所以人樂於改過,關係也親近,所以教導容易推行。現在的人教導別人,多出於厭惡反感,所以被教的人寧可自暴自棄,關係也不融洽,甚至敵視,那麼所說的話和規勸對方也難以接受。
(〔原注〕陳宏謀說:如同四季一樣,即使是烈日如火,嚴寒冰霜,其中也有一段使萬物滋生發育的意思,這樣受教者就容易接受。人們教育規勸別人,道理和這有什麼不同呢?凡規勸別人,不要猛烈指責他的過錯,必須首先稱讚他的長處。因為人在高興時,才容易聽進批評的話,一旦生氣,就難以聽進去了。善於感化人心的人,態度誠懇,和藹委婉,寬容他的水準不高,諒解他的能力不大,原諒他的無知,體察他並不是有意犯錯,然後就事勸說,隨時開導。這樣,對方喜歡勸導者態度的誠懇,對很寬容的批評督促有感於心,對自己的短處、過錯感到愧悔。人不是草木石頭,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不能進步的。反之,如果我的批評嫉惡如仇,那麼他也可能鐵了心走絕路,即使心裡很想悔過自新,也會因反感而堅持錯誤,那豈不太可悲了嗎!)
14.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原注〕陳榕門云:同一聞過道善之事,就人己間易地處之,便是聖狂之別。世人喜聞人過,而惡聞己過;樂稱己善,而惡稱人善。試思這個念頭,是君子乎?是小人乎?
參考譯述:喜歡聽別人的過失缺點,不如喜歡瞭解自己的過失缺點。喜歡說自己的善行優點,不如樂於敘說別人的善行優點。
15.人心如穀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鏡,全休渾是光明,習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原注〕惟有內起之賊,從意根受者不易除。加之氣拘物蔽,則表裡夾攻,更無生意可留,明體可睹矣,是謂喪心之人。君子倦倦於謹獨以此。
參考譯述:人的心就好像稻穀一樣,到處都是生機,只因物欲禁錮了它,才缺乏生機,無法生長,但是種子的生命力並未消失,只要及時疏通就能啟動它的生命力。人心像明鏡一樣,每個地方都充滿著光明,只因俗世的塵土落在了上面,日積月累,逐漸變暗,但是鏡子的明淨本體依然存在,只要勤於擦拭,它仍然會變得明亮。
(〔原注〕只有從內部發生的傷害,從心靈深處受到的創傷,最不容易消除。再加上氣稟的拘制,外物的蒙蔽,裡外夾攻,就更加沒有生機可言,沒有明淨的本質可見了,這就是喪心病狂的人。君子懇切謹誠於獨處時的自我約束,道理就在於此。)
讀聖賢書能知諸多道理,例如: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繪圖:志清/看中國)
16.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原注〕須把心頭打疊乾淨,渾如樓閣在空中,何等瀟灑自在。故孟子云:養心莫善於寡欲。
參考譯述:人的心胸欲念多則狹窄,欲念少則心胸寬廣。人的心境多欲則忙亂,少欲則悠閒。人的心術多欲則險惡,少欲則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則憂愁,少欲則快樂。人心之氣象,多欲則軟弱,少欲則剛強。
17.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參考譯述:忿怒的情緒如同火焰,不遏制則會燒遍原野。欲望像洪水,不阻擋則會淹沒一切。
18.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參考譯述:謹慎堅守善良的本性,則心靈安定,收斂抑制浮躁之氣,則心氣平和。
19.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參考譯述:心如果鬆散,則凡事做不成,心如果大意,則凡事不能專心,心如果固執,則萬事不得真諦。
20.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原注〕尹和靖云: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薛文清云: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又云:自古大智大勇,必能忍小恥小忿,皆是享福澤處。顏光衷云:每任天下事,則是非交集,非受垢受不祥,火氣都盡,未有能休休有容、沉默濟世者也。故世間大丈夫,每以忍辱為第一精進。
參考譯述:人的名譽聲望在屈辱中得以彰顯,人的德性雅量在忍耐中得以擴大。
(源自:清代金纓編,《格言聯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