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家簡史:代行政府意志的技術巨頭。(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2月11日訊】任老闆1944年出生於貴州教師家庭,1963年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在工地上干了七年。1974年應徵入伍,還是當基建工程兵,一直干到副團級,1983年退伍。此後任老闆到了深圳南油集團,在其下一家子公司任職。根據其本人的說法,該子公司經營不善,任老闆到1987年終於痛下決心辭職,創辦華為,開始從事自香港進口通訊設備的工作。
然而在這裡我必須交代一下背景:1987年代的中國對進出口有著極其嚴苛的限制,等閑之輩根本無從獲得進出口批文,尤其是通訊設備這種科技型設備,歐美各國本身就在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兩年之後更是直接對中國進行處罰,嚴禁此類產品的對華出口。任老闆能從事這種敏感設備的進口業務,當然不是他自稱的所謂在困境中創業,而是在代行政府意志。
好吧,到1980年代末期,處罰如期而來,華為無從再從國外進口成套設備,於是轉為想方設法的進口關鍵零部件,再在國內生產配套零件併進行組裝,由此開始介入生產領域。由於華為是當時的中國唯一的通信設備提供商,所以它迅速的實現了擴張,並在1990年代佔領了中國廣大的中西部通信設備市場。至於東部地區,依然傾向於突破封鎖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進行基站建設。
2000年之後中國加入世貿,大部分的對中共技術封鎖解除。這個時候華為已經在中西部地區的通信基站和網路建設中積累起了豐富經驗,特別擅長省錢,建出高性價比的通信網路。華為的經驗是在設備上能國產的就盡量國產,類似晶元這些實在無法國產的核心部件,就以華為集中採購的方式跟美日等國談,也是壓低成本的好辦法。這樣一來,華為不僅成為了國內通信建設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成為東南亞各國以及獨聯體各國搞通信網路建設的最佳選擇。所以2000年之後國門一開,華為立刻就走了出去,開始嘗試在國際上搶業務了。
這個時候華為缺的是錢,極速擴張需要的就是錢。並且華為出去談的業務模式一律都是乙方墊資,也就是由華為代墊整個通信網路建設的費用,甚至連工人都可以由華為從中國招過來。對項目所在國來說,又不花錢,又不佔資源,甚至連人力都不用,就能把事辦了,這種好事去哪裡找?華為實現極速擴張實在是行業的必然。然而華為在當時來說沒沒有這筆龐大的資金,怎麼辦呢?
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給了華為一百億美元的貸款。在當時來說,華為是唯一一家可以從國開行這種政策性銀行拿到錢的「民營企業」了。呵呵呵,這麼總結起來,華為從起步之初能拿到進口批文是「奇蹟」,1990年能拿到中西部政府的通信網路建設項目是「奇蹟」,2004年華為突然拿到國開行的百億美元低息貸款,當然更是「奇蹟」。
再之後的再之後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詳了。華為幾乎簽下了大半個地球的通信網路建設項目,非洲和東南亞各國就不用說了,連歐洲那些深陷財政赤字危機之中的國家,包括法國,也是對自願墊資搞基建的華為感恩戴德。與之相應的,截至2016年國開行對華為的貸款規模達到了三百億美元的規模,這當然又是一個「奇蹟」。
好吧,錢多到這種地步,華為當然要嘗試覆蓋通信領域的全產業鏈,從此前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到終端設備生產,也就是手機領域。要知道手機生產的門檻並不高,老羅這種文盲都能玩手機,搞出以情懷自居的錘子,華為要介入手機領域,當然要比錘子強。在這個領域,華為的玩法也是高度熟練,能國產的就國產,不能國產的就壓價進口。以華為今時今日的江湖地位,談進口時的地位比其它國產手機產商要強勢得多,也當然能拿到人家最好批次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