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網絡圖片)
我在前面寫了幾篇關於京劇的文章,這次還從京劇談起,但是不是說戲,而是說一個人。看過我的《京劇知識淺談》文章的讀者會知道,梅蘭芳有「梅博士」的尊稱。源於在三十年代梅蘭芳劇團訪問美國巡迴演出的成功。我以前講的故事,只說了梅蘭芳的那次訪美演出的陣容和成功,而這次要說說促使他那次能成功訪美的幕後人是誰。我在講韓秀的故事時說過,一個人做事業促使能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即天分,勤奮和機遇。這機遇包括掌握時機和他人幫助和客觀的物質條件。
梅蘭芳劇團訪美是在1930年2月至6月。在梅蘭芳劇團內部,齊如山是他的總務,既是精心安排劇目的策劃人,又是劇團業務總管,他還是編劇和舞臺監督,用現代人的話說,他是梅蘭芳的「智囊」和「高參」。
現在人都知道,一個民間團體到美國訪問,需要在美國有合法身份或在官方註冊承認的正式團體發出邀請函。當年促進梅劇團訪美的,是由華美協進社發出的邀請函。這個華美協進社成員,是由當年在美國的知名學者胡適、張伯苓、梅貽琦、杜威等組成。梅劇團在美演出成功的宴請也是杜威出面招待。由這麼多的著名中美學者組成的團體發邀請函,就為京劇在美國的影響和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此次梅劇團訪美的經費,是通過募捐籌款的。籌款人是司徒雷登和李石曾。司徒雷登還是在美國負責聯絡和極力促成此事的「功臣」。說到這裡,我可以告訴讀者,我這次行文是說司徒雷登的故事。
司徒雷登這個人名,對於中國人並不生疏,因為五十年代中共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就有「別了司徒雷登」這篇課文。當時教師並不知此文作者是誰,只知道此文選自中共報刊社論,直到1969年《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出版,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此文出自「偉大領袖」之手。毛澤東在此文中說,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繫,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獄,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毛還在此文中反覆斥責他是個「書生氣十足的,不識抬舉的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在此文中毛對他和美國竭盡諷刺挖苦之能事。請讀者注意,文中的「裝著」二字。毛說他愛美國和愛中國是「裝」的。事實果然如此嗎?非也。讓我們再看看當年聞一多對司徒雷登的評價。聞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在他最後一次演講中說「司徒雷登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長在中國,受的美國教育,他住在中國的時間比住在美國的時間長。」「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是真正知道中國人民的要求的。」聞一多當時是中國的著名學者,詩人,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出生於中國杭州的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他的父親是1868年到杭州的,是屬於美南長老會的傳教士。司徒雷登的童年是在杭州生活,他還會講一口地道的杭州話。11歲時他去美國,先在弗吉尼亞州讀書,後來轉入紐約協和神學院,1904年結婚後他攜帶妻子艾琳羅德(Aline Rodd)回到杭州,做傳教士。1908年擔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會事業委員會主席,辛亥革命時兼任美聯社駐南京特約記者。
1916年他開始籌劃創辦基督教燕京大學,他步行或騎著毛驢或騎自行車走遍京郊,為燕京大學選址。他在美國募捐辦學經費,到1937年時募捐的經費已經達到250萬美元,他從北洋軍閥手中買下土地,建立了燕園這所高等學府。在中國他也得到募捐款,如張學良就曾給燕京大學捐過款。
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網絡圖片)
這裡要插一段,1942年當時的軍閥孫傳芳就曾經問司徒雷登,他說:「為什麼你們外國人要給中國的大學捐款?」司徒雷登回答他說:「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各個民族的文明融合為一體,那麼就能加深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跟老的(傳統的)中國文化結合,以幫助產生一種新的文化。」事實也是如此,我在談北京文化的文章中曾談到,中國在清朝以前的傳統教育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而近代世界文明,比如新的科學技術,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制度等由於滿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根本很難滲透進來。從鴉片戰爭後,西方文明才逐漸由對外的交流和西方傳教士來等方式帶進中國。當時與燕京大學同期建立的新學府,還有北京的清華(始於1907年),北大(1898年)等,天津的北洋大學(1895年)、南開大學(始於1904年),上海的同濟大學(1907年)、復旦大學(1905年)等等。
中共在1952年進行院校調整,將燕京大學拆散,把學校民族系、社會學系、民族語文系、歷史系併入了中央民族學院,將法學院併入政法學院,經濟系併入中央財經大學,其他文科併入北京大學,工科併入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校址由北京大學接收。
現在我們再接著說司徒雷登的經歷。他自1919年1月開始擔任燕京大學校長,他在該校服務了27年。他為該校定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出自聖經《約翰福音》。他辦學認真,他不惜以重金聘請當時中外知名學者來校任教,如劉廷芳、洪業、吳雷川、許地山、趙紫宸、錢穆、俞伯平、周作人、馮友蘭等。他倡導民主自由,提倡學術自由,他對學生和藹可親。我們可以在他的回憶錄中找到他的主導思想,他寫道:「人身自由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生存條件,沒有這一條,我們所追求的絕大部分利益──即便不是全部的──就毫無意義。」「堅持自由是一切人的權利,相信一切人可以通過自由得到發展,這個原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創辦燕京大學很好的體現了他的精神追求,其中核心就是人權自由,所以他在燕大倡導思想自由,學術自由。他去美國哈佛大學遊說,於是在1927年哈佛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作,建立了圖書館、哈佛燕京學社。到1930年燕京大學已經成為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教會學校。此時他獲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1933年當時的羅斯福總統曾接見他。他在回憶錄裡還寫了這樣的體會:「保持中國的民族自由,及其優秀的民族文化與現實,與太平洋的和平及全人類的進步事業是絕對分不開的。」燕大曾為中國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如謝冰心、雷潔瓊、費孝通等都是燕大的學生。毛澤東說他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獄,此話是真的。但毛卻沒說是什麼原因。在此我可以補上,就是因為他支持學生上街遊行,反對日本侵略中國,他為保護學生的自由,以及為天津辦學籌款而被日本人抓去坐牢,時間是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他才獲釋。由以上所敘,可以說在任燕京校長期間他不愧是位優秀的校長。(待續)
註釋:
1.燕京大學最初是由華北地區的幾所教會學校合併而成,它們是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等,它們原屬美國長老會,美國女工會,公理會等。燕大最初校名叫「北京大學」,地址在北京沙灘。司徒雷登選址並建立「燕園」以後,才遷至今日北京大學校址。
2.此文是為紀念司徒雷登骨灰遷葬中國十週年而作。司徒雷登的事跡,是憑我過去在大陸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時,曾查閱過的文獻資料的印象回憶而寫。各歷史事件的時間的訂正,則是最近查閱維基百科網,以及參考作家沙光的網文「別不了,司徒雷登—以滴水之情相報湧泉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