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喉舌稱:習近平一錘定音,關於民企的無謂爭論可休矣。(圖片來源:Madoka Ikegami - 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9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文隆綜合報導)由吳小平文章「民營經濟應退場」引爆的民企恐慌蔓延,儘管官媒連續「闢謠」和李克強、易綱等高官表態安撫,但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黨要領導工人共同管理民企、共享民企發展利潤」言論流傳,再引輿論嘩然。在這背景下,習近平日前在東北親口表示「堅定不移地」發展民營經濟。不過共產黨所謂「消滅所有制」的「初心」令人不寒而慄,中國民企目前事實上的困境似乎對應這一走向。
民營經濟離場論引恐慌 習近平親自發話定調
中共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習近平9月27日上午,前往位於遼寧的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考察時強調,當局還會「毫不動搖地」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國有企業要繼續「做強做優做大,那種不要國有企業、搞小國有企業的說法、論調,都是錯誤的、片面的」。
同日上午,習近平也前往民營企業遼寧忠旺集團考察,稱始終關心支持愛護民營企業。對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保護民營經濟發展「毫不動搖」。對這一點民營企業要「進一步增強信心」。
習近平這一發聲,是在中國突然捲起一番「國進民退」,「私營經濟離場」的極左之風的大背景下。
官方喉舌《人民日報》當天的報導稱:習近平一錘定音,關於民企的無謂爭論可休矣。
外界發現,最近有關一場有關民企命運的議論,始於9月10日,還不滿54歲的馬雲突然宣布明年退休,令人聯想起中國民企的生存現狀,以及安邦、明天系、華信等民企巨頭接連遭整肅「接管」的命運。而引爆輿論場地震的是所謂的中國金融學者吳小平9月11日發文提出的「私營經濟離場」論。
吳小平聲稱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下一步「公私混合制經濟」可能在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
中共國務院主辦的《經濟日報》率先發文《高度警惕「私營經濟離場論」這種蠱惑人心的奇葩論調》駁斥吳小平觀點,多家官媒隨後也接連發文,對吳小平展開「大批判」。
9月16日,現任副總理劉鶴主導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9月16日在北京召開,罕見出現炮轟「國進民退」相關問題的大尺度發言。
之後,李克強、易綱和劉鶴等多名中共高官先後表態安撫民企,李克強聲稱因為民營企業不僅為國家貢獻了超過五成的稅收,更支撐了中國最大的就業。中國將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堅決消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不合理障礙。
但到9月下旬,中共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於9月11日在杭州召開的全國「深化民營企業民主管理研討會」上的講話稿在網路熱傳,邱小平說,民營企業要讓職工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共同參與企業管理,共享企業發展。推動民營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必須堅持加強黨的領導。
邱小平的有關言論被民間解讀為」黨要沒收私產」,再次引發嘩然。
習試圖安撫民企 但共產黨「初心」惡念難改
對於習近平此次親自表態,外界認為,習是試圖為支持民營經濟「定調」以安撫民企。但並沒有完全消除民營企業的擔憂。
此前一些外界報導聯繫到,中共極左走向從今年初時有放風,今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新城就曾在中共黨媒求是網刊出「消滅私有制」文章,當時官方高層並未出面表態,其它官媒也未發聲。而在吳小平9月11日發文之後,國際政法研究院院長陳中華也發表一篇文章,提出「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所謂「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恢復黨的初心公有制,消滅私有制刻不容緩」,云云。
即使在官媒對吳小平展開「大批判」中,《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宣稱吳小平博文破壞了北京當前的「經濟大局」之後,也不忘提醒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消滅私有制」。
時評人士鄭中原認為,「消滅私有制」確實是原教旨的共產黨理論,這一點無可改變,也注定了中共的真實走向。中共的國企發展不好,需要藉助民企,但不會放心和放手。中共對待私企的做法,會就像P2P爆雷事件背後的官府「割韭菜」實質一樣,和民營富豪被推上「殺豬榜」一樣,先放手讓你長大、養肥、生血,然後是收割、殺豬、強制抽血。這種狀態對民企來說是生不如死。
時評人士胡平此前也表示,鑒於毛時代的慘痛教訓,現今的中共當局深知私有經濟最富活力,它還需要私有經濟發揮積極性,因此並不打算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但由於私營企業的私人性,不在當局直接掌控之內,又讓當局感到不放心,因此它要給私企塞進一個坐探,套上一個緊箍咒。
中南海表態無益於事 民企面對殘酷現實
一些逼近的現實表明,由於當局的所為,中國的民企正陷於險境。
儘管中國大型企業大多是國企,但民企卻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量中的60%、新增就業中的90%以及財政收入中的一半以上由民營企業貢獻。
去年以來北京嚴控債務和金融風險,已嚴重衝擊民營企業。相對而言,國有企業比較容易獲得國有銀行的貸款。有商業銀行負責人對外媒表示,由於經濟疲弱,他們對民企目前只收回貸款,不放貸。
當局去產能計畫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而國有企業卻不用面臨關廠限產。一些民營企業的股東尋求通過賣掉股權來償還債務和避免被銀行出售股權。買家通常是國有企業,因為他們融資較為容易。
英國《金融時報》28日報導說,中國今年已有至少10家民營企業被國有企業「國有化」。根據證交所文件,自2018年初以來,有21家民營企業將大量股權出售給國有企業。其中10家國有企業成為大股東,民企實際上是被國有化。
報導引述分析人士認為,國企領導人或黨委書記進駐民營企業,這很有可能會扼殺民營企業的原始活力。
另據香港《蘋果日報》26日報導,最近這一年中,至少有123間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建立了中共黨組織,並通過修改公司章程,賦予公司黨委凌駕於董事會的權力。其中有國企,也包括民企。
此外,近年來,北京正在推行「混合所有制」國企改革。
《大紀元》報導,所謂「混合所有制」國企改革,也被認為是變相的國企兼併民企。北京正在利用「明槍」(將企業家入罪)、「暗箭」(用各種行政手段讓民企倒閉)和「軟刀子」(加重民企稅務和社保支出的經濟政策)三大手段,加速吞噬民營經濟。
對於中國國內對於「國進民退」的說法,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指出,證據顯示,「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發展陷入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
網路流傳商界名人「格隆」在長江商學院的講稿中說,他先請名下合計超過40家上市公司的商界學員,就「焦慮」與「恐慌」名詞進行選擇,發現絕大多數人選的是「恐慌」;7個月前,他在中歐商學院講課,同樣是企業家學員,多數人選的是「焦慮」。
文章說,「焦慮」是力有未逮,或還有可為;而「恐慌」則是無能為力,只得任由擺佈,或是逃亡。「7個月時間已經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