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2013年特展《中國兵馬俑:秦始皇時代的瑰寶》(圖片來源:Terracotta Warriors Exhibition San Francisco 2013/LPS.1/Wikimedia/CC BY-SA 1.0)
【看中國2018年9月26日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坐落在舊金山的市中心,正門朝西,與市政大廳相對,門廳的兩隻銅獅彰顯著古代亞洲藝術的高雅跟韻味。這是1983年大學剛畢業的許傑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外國博物館,25年後,他出任該館館長,同時也成為首位擔任美國大型博物館館長的華人!他說這是緣分。
如今,許傑擔任館長已經10年,在他的帶領下,博物館成為向美國的觀眾展示亞洲藝術的窗口。他的努力過程來看看海外中文媒體的報導:
從館長秘書到青銅器行家
許傑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工人家庭,自幼對歷史很感興趣,祖父是江蘇一名私塾先生,家裡一直保有喜愛古代歷史的傳統。年少時的許傑,從沒想到過會與博物館行業有什麼交集,這一切的改變源於1983年他自上海大學畢業後到了上海博物館工作,並擔任館長秘書,為他日後進入博物館界打開了一扇門。
許傑(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那年,正好趕上上海博物館組織到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進行展覽,這是他接觸到的第一個外國博物館。
俗語說,寒窗苦讀十年,不如名師一點。許傑所服務的館長都是中國文博界的泰鬥。如馬承源館長是古代青銅器、古文字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編纂的《中國青銅器》一書,不僅系統地對青銅器的特性做出了總結,還獨辟了「青銅器鑑定」一節,詳加說明各類作偽手段。此書還被牛津大學翻譯出版。
許傑說,他服務最久的就是馬館長,兩人關係很好,工作之餘總給他指點迷津,正是在馬館長「身上學到了做學問的風格和曲逕」,讓他選擇將青銅器研究作為方向的原因。日後因此成長為研究青銅器的行家裡手。
以世界的角度看中國的歷史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青銅器專家貝格立到上海博物館交流時,館方安排許傑做他的助手,間接促成兩人的師生緣分。他主動給許傑寫信,並邀請許傑前往美國留學,「你願意到我們普林斯頓大學中國早期考古藝術專業的話,普林斯頓大學可以提供全額獎學金。」
自20世紀50年代後的30年內,西方的中國藝術史研究已經取得重大的進展,成為一門受人尊重的學科。許傑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中國古代藝術考古專業,並師從貝格立教授。許傑回憶說,雖然在語言和研究方法上有些許障礙,但是得益於在上海博物館的七年,他學習非常順利。
當時,世界考古學經歷了多次範式變換,但這些新的理念與方法並無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許傑得到了系統的學術訓練,「擴展了我的視野,我以前都是從中國的角度看到中國古代的歷史,現在都是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的歷史,而且把世界其他古代的文明和中國的文明對比研究。我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在普林斯頓取得的。」
踏入美國博物館界,一步一個腳印
求學期間,許傑申請到紐約大都會博物研究基金,至亞洲藝術部實習。因為這份工作歷練以及優異表現,1996年底,他申請到西雅圖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部主任一職,做了一名研究和策展人員。
7年以後,許傑又被招募到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擔任亞洲藝術部的主席。期間,他仍致力於學術方面的研究,並獲得多個專業獎項。2008年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在招館長時,獵頭就找到了他。他在多個候選人中勝出而擔任館長。
博物館作為西方啟蒙運動的產物,一般是將文物像是神廟裡的祭品一樣來崇敬,觀眾帶著敬畏的心態來瞻仰古代的文物。而許傑則力推文物進入舊金山社區民眾的生活,乃至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日常生活。
許傑的工作獲得外界高度評價,2015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成為美國史上首位當選該院院士的亞裔博物館館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是1780年由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創立的,自成立以來院士囊括了美國每一時代各界的「思想家與行動家」,是美國的最高榮譽之一。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圖片來源: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Cambridge,Massachusetts/Daderot/Wikimedia/CC BY-SA 3.0)
不遺餘力推廣中華文化
這些年來,許傑多次往返中美之間,並參與學術會議,組織各種展覽,不遺餘力地推廣中華文化。比如,經過多年的策劃和談判,2016年,正當亞洲藝術博物館成立50週年時,成功爭取到臺北故宮的多樣鎮館之寶,包括玉文化經典「肉形石」,赴美進行《皇帝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展》的特展。
小朋友參觀2016年的《皇帝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展》(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採訪中,許傑談到最多的就是關聯,他總能夠將古代文化和當代文化、亞洲文化和世界文化連結起來,創新展覽形式,潛移默化影響著每個到訪亞博館的人。
迄今,許傑已經在博物館行業工作三十多年了,這個行業已經成為他的摯愛。他說:「能夠有機會在藝術博物界從事我的專業,我覺得這一生找了到自己非常合適的工作和追求。」
在許傑看來,未來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亞洲在經濟生活上已成為美國文化、美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文化藝術層面並沒有進入美國文化的主流,這是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