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後經遠號找到了!烈焰中沉沒 日軍為何敬畏?(組圖)

作者:炳日星 發表:2018-09-22 10: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24年前的甲午海戰,在歷史上留下驚心動魄的一頁。
124年前的甲午海戰,在歷史上留下驚心動魄的一頁。(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24年前9月17日 致遠、經遠沉沒

124年前的甲午海戰,在歷史上留下驚心動魄的一頁。甲午海戰中,中日雙方的主力決戰是在黃海海戰中。當時北洋艦隊的主力分別為「致、靖、濟、來、經」遠號。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至下午5點30分結束。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日本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300餘人。

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採取了「避戰保船」策略,不再出戰,日本海軍則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經遠號找到了

今年7月至9月,由中國多家文物組織所組成的聯合團隊,在黃海開展水下考古搜尋,發現了已被海底淤泥所覆蓋,長眠124年的「經遠號」艦體。

隨後水下考古隊在艦體外側進行抽沙作業,經清理後發現了懸掛在艦舷外壁的木質金漆的「經遠」字牌,並從「經遠號」發現鐵甲堡襯木、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炮彈、47毫米炮彈等500多件文物,尤其53毫米格魯森炮彈、120毫米炮彈引信等,推測為海戰爆發前緊急添置的武器裝備。

124年後經遠號找到了!烈焰中沉沒日軍為何敬畏?

124年後經遠號找到了!烈焰中沉沒日軍為何敬畏?
懸掛在艦舷外壁的木質金漆的「經遠」字牌。(視頻截圖)

這是繼2014年發現北洋水師「致遠號」後,再次發現的甲午海戰沉艦。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11月(中法戰爭剛剛結束),北洋大臣李鴻章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造「經遠號」、「來遠號」兩艦,他指示船廠:「卓越地和準時地執行中國這一次訂貨具有重大的意義。」經遠號1887年加入北洋水師。

林永昇沉著指揮 烈焰中沉沒的經遠號

當年的經遠號。
當年的經遠號。(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清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進行決戰,大戰期間經遠中彈甚多,艦長林永昇下令,盡去艦上舢板及艦艙木梯,並將「龍旗」懸於桅頂,以示誓死作戰。

林永昇下令,將「龍旗」懸於桅頂,以示誓死作戰。
林永昇下令,將「龍旗」懸於桅頂,以示誓死作戰。(Sodacan/wikipedia/CC0)

當吉野等四艘日艦圍攻經遠艦時,林永昇沉著指揮,猛烈還擊,不幸中炮陣亡。大副陳榮、二副陳京瑩先後戰死,「經遠號」陷入一片火海,大火漫延至彈藥庫,經遠艦最後在烈焰中沉沒,202名官兵隨船沉沒,全艦僅有16人生還。

鄧世昌率致遠號壯烈殉國

隨從以救生圈相救,鄧世昌拒絕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隨從以救生圈相救,鄧世昌拒絕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經遠號沉沒前,是致遠號的沉沒。鄧世昌是北洋艦隊「致遠」號艦長,他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求死得其所爾。」

9月17日,黃海海戰中,「致遠」艦先遭日艦圍攻,艦體受損。鄧世昌挑選部分官兵,命其餘官兵退去,決意撞擊日艦主力「吉野」號。官兵無一退怯。

鄧世昌遂鼓勵全艦官兵奮勇作戰,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然後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

日艦官兵見狀,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也墜落海中,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鄧世昌拒絕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致遠號全艦官兵20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為何下令撞擊吉野號?

鄧世昌為什麽在激戰不久後下令撞擊吉野號?是因為當時彈藥垂盡嗎?

有一種觀點指出,彈藥垂盡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是當時戰鬥開始並不算久,與致遠號相比,其姊妹艦靖遠號在此後還激戰了幾個小時,兩艘戰艦的彈藥數應該是相當的,因此這種説法很可能是文人的杜撰。

鄧世昌之所以下令撞擊吉野號,是他在冷靜的採取里薩海戰中的撞擊戰術,因為這是甲午海戰前最近的一次大規模海戰,其結果是,奧地利人依靠撞擊戰術改變了戰局。

鄧世昌的致遠艦當時是北洋艦隊中速度最快的,船首下面還暗藏沖角。而他撲向的對手吉野號,是日軍高速巡洋艦,火炮射速快,缺點是裝甲較薄。

當時日軍的作戰隊形,是首位魚貫陣,吉野號位於隊列之中,不可能迅速改變位置和航速,因此致遠號是有機會撞上吉野,並有把握把它送入海底的。

十幾年後,吉野號也的確被撞沉,是在日本海軍戰艦自己的誤撞烏龍下,被撞沉的。由此可見,鄧世昌並非「莽夫」,他的戰術使用,是相當冷靜的。

光緒帝垂淚褒獎殉國將士

海戰失利,朝廷震動。光緒皇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追封林永昇「太子少保」。

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

香港屏山鄧氏宗祠 700年歷史滿門忠烈

鄧氏宗祠已有700多年歷史。
鄧氏宗祠已有700多年歷史。(Hkchan123/Wikipedia/CC BY-SA 3.0)

位於屏山的鄧氏宗祠,是全港現今保存最完好且最具規模的中國傳統祠堂。

鄧氏宗祠座落於坑尾村,又名「友恭堂」,據稱已有700多年歷史。正門對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是說鄧氏發源於南陽,鄧禹曾扶助東漢光武帝光復漢室。

鄧氏宗祠本來規模較小,到了清朝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曾大修。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追封壯烈殉國的廣東軍官鄧世昌為「從一品」官,並賜鄧氏黃金巨匾「教子有方」,撥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族人斥巨資重新修葺宗祠,以紀念一門忠烈光宗耀祖。上世紀90年代,港府再斥資重修鄧氏宗祠,並列為法定古蹟。

抗日期間日軍曾佔領廣州,日本人崇敬英雄,日軍士兵因懾於鄧世昌的威望和英氣,沒有破壞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大門聯:

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勲名。

鄧氏宗祠神樓聯:

俎豆千秋,吉水流芳蘋馨藻潔,屏山毓秀椒衍瓜綿。

鄧氏宗祠春秋二祭大門聯:

屏翰仰閩侯,紹南陽之世冑,今朝派衍支蕃,不替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