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曾經因為預知到大廈將傾,抱著歷代先君的牌位,祭祀的宗器,逃匿他鄉的微子,和商王朝的宗親們,抱著先祖的牌位,跪在路邊的塵埃裡。而殷商的後裔血脈,也全都得以保留。「滅國不絕祀」,煙火祭祀乃是至高的人倫,周武王保留了殷人的祭祀,將紂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得以繼續祭祀他們的先祖。
武王賜予了自己的弟弟們封地。將駐守在殷都周圍的衛、鄘、邶二國,朝歌以東地區為衛,封給自己的弟弟管叔鮮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封給自己的弟弟蔡叔度掌管。史稱「三監」,武王又把姜太公封在營丘,國號為齊。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國號為魯。武王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堯帝的後代於薊,賜封舜帝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個,同姓之國四十個。這樣的封邦建國,讓先賢後裔,家族,宗室與王朝緊密地共生,猶如樹幹與龐總錯雜的枝幹,相依相存,禍福與共。大抵,這就是最初的家國天下的起源吧。
後世的《中庸》如此追述: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這種權力配置以血緣為紐帶,將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諸侯國與宗主國的關係。而孔子一生所倡導和頌揚的,就是這種君臣長幼有序的社會,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教化是儒家文化的奠基石,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文明傳承,便遵循於這個制度。
回到豐鎬城的武王,離開之時,他是一個興盛之國的新王,祖輩先賢庇佑著他,至賢至聖的父親教誨著他。而歸來之時,他已然在萬眾擁戴之下,建立起一個新的朝代。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靜的。夜復一夜,武王睡不著,失眠。他的弟弟周公旦,在一個個漫漫長夜裡,與這個失眠的新王長談,
武王說:「我未定天保,何暇寐!」周公旦則答:「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在他們的對話中,「及德方明」是他們共同的價值觀,也是周的奠國之根基。
於是,武王下令解除兵戈。干戈武器,全都放下。士卒兵旅,解散歸家。天地間一派祥和,人和景明,欣欣向榮。「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
武王拜訪了商王朝的太師箕子,請教治國安民之道。箕子的回答,則是流傳後世的《洪範》篇,洪範九疇篇,是太師箕子在商王受的時間裡,從來未曾實施遂願的治世理想,現在,他將其闡述給一個身負天命的人。
周滅商後的第二年,武王重病,於是,他的弟弟周公旦,商量太公、召公說:「我們為王恭敬地卜問吉凶吧!」他要向他們的父親,曠古聖人周文王,還有歷代的先人禱告。於是,築起三座祭壇,三壇的南邊筑了一座檯子。祭祀禱告開始,旦立於祭台上,裝束華貴莊重,佩戴玉壁,手捧象徵王命的圭,向姬氏的高德顯勛的先輩們承情禱告。
他是這樣說的--你們的長孫姬發,久患不癒。假若你們三位先王在天上有助祭之職,需要供品,那麼,就用我姬旦代替他的身子吧!我天性柔順巧能,多材多藝,能奉事鬼神。你們的長孫那個人,不如我聰敏多才,也不能奉事鬼神,然而他受命於天,是安定人間四方的人,天下百姓也無不敬服於他。他要是好好的,我們在天的先王,享用的祭祀也就永遠有歸依了。現在,我來聽命於你們的意旨所顯示出的龜卦,你們若是允許我,取代他去死,我就拿著璧和圭歸向你們;你們不允許我,我就收藏璧和圭,不再請示。」
這是一篇生動的禱告文,有對天命的誠服,也充滿了深厚的兄弟間的情義。旦向先王們吹噓他是個善解人意柔順能巧之人,侍奉鬼神遠比姬發在行。祭天拜祭禮畢,壇中顯示卜問三卦,皆為吉兆。所解之書也都呈昭示著國運長遠,武王也將安康無恙。旦把祈禱的冊書以金環束之,放置金匣,束之高閣。
如鬼卦顯示,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尚書・金縢》篇記錄了這樣一個曲折的故事,包括周武王逝世之後,旦輔佐幼小的成王,治理天下。過程之中,遭遇宗室之中別有用心的流言,構陷旦將取代成王登上大寶之位。直到成王有一天打開金籐書,讀到周公曾經為了保全武王,而對先祖神靈發願要替武王獻出性命的這篇禱文。方才明白自己聽信讒言是錯,自此對周公旦全心信賴與敬重,叔侄創造了周朝開元之初的禮樂盛世。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