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於世,最要者惟行善。」--《康熙庭訓格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康熙大帝被後世尊之為「千古一帝」,也被後世尊稱為「聖祖仁皇帝」。「仁」貫穿著康熙大帝一生的施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核心。
據《康熙政要》記載,聖祖皇帝以唐堯、虞舜之姿態,踐行商湯、周武王之政,之所以能夠確立長治久安之基礎的,就是推行王道。
聖祖皇帝親筆撰寫了《王道論》。其中點明,治理天下的方法,其關鍵之處,就在於推行仁義。
《王道論》內容如下。
[古文原文]治天下必審擇所以為治之道,然後運之有本,而措之也不勞。蓋得其道,則一時無赫赫之功,而久大之業,可以永建而不可拔。不得其道,則殫盡敝形,而終無以幾於治。
[參考譯述]治理天下,一定要審慎選擇為政之道,這樣以後行政就有所本,而實施起來也就不煩勞了。如果深得為政之道,那麼即使一時沒有赫赫之功,但長久偉大的事業,可以因此而建立起來而且堅不可摧。如果不得為政之道,那麼即使竭盡心神、耗盡體力,終究也不能達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古文原文]故治理之方,不可不審也。其要在仁義而已矣。
[參考譯述]因此,治理天下的方法,不可不審慎地加以選擇。其關鍵之處,就在於推行仁義罷了。
[古文原文]昔三代之盛也,蠲煩去苛,屏飾斥偽,先躬行而後文告,崇禮讓而緩刑罰。優遊漸漬,不期效於旦夕。迨積之既久,風俗日茂,人心日淳,大化敦龐,號為上理,此行仁義之所至也。
[參考譯述]從前夏、商、週三代興盛的時候,祛除煩擾和苛政,摒棄粉飾和詐偽,首先躬行而後再昭告天下,崇尚禮讓,減緩刑罰,優遊閑適,循序漸進,不期望在短時間內取得實效。等到長時間積累之後,風俗日益樸茂,民心日漸醇厚,天下教化敦厚篤實,號稱上上之治,這都是推行仁義的結果。
[古文原文]秦漢而下,務為一切苟且之政,以檢束其民,民生其時,亦皆匿情飾貌以應上其上。上下相蒙,競趨媮薄,治功之降,遠不古若,此則不行仁義之故也。
[參考譯述]秦漢以後,歷代都追求一切苟且之政,以便管制其臣民。那麼,人民生當其時,也都是收斂真情、粉飾外貌以應付其上司。這樣上下互相欺蒙,競相趨於浮薄,因而治理功效的取得,遠遠比不上古代,這都是不推行仁義的過錯。
[古文原文]故曰:「仁以育之,義以正之。」仁以育之,所以養也;義以正之,所以教也。
[參考譯述]所以說:「以仁愛來撫育百姓,以德義來引導百姓。」以仁愛撫育百姓,就是為了愛養百姓;以德義引導百姓,就是為了教化百姓。
[古文原文]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又曰:「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蓋言王道之成,仁義之效也。
[參考譯述]孔子說:「如果有聖明的君王出來治理天下,教化大行,也一定要經過三十年的治理才能實現天下歸仁。」又說:「聖人長久以仁治國,則天下就會善化而為清平盛世。」大意是說王道的化成,是推行仁義的效果。
[古文原文]是以聖王在上,制田裡,廣樹畜,省刑而薄斂,崇本而抑末,使天下之民,家給人足,有俯仰之樂,而無阽危之患。
[參考譯述]因此,聖明的君王治理天下,規劃土地,多養牲畜,減省刑罰,降低賦稅,崇尚農業根本,抑制工商末業,使天下的人民家給人足,上下和樂,而沒有危機和禍患。
[古文原文]由是立庠序之制,置慈惠之師,修六禮以節其性,播六樂以淑其情,明七教以興其德,齊八政以禁其非。
[參考譯述]在此基礎上確立學校教育的制度,設置仁慈惠民的軍隊,申明六禮以節制他們的性情,傳播六樂以平和他們的感情,明確七教以激發他們的道德,實行八政以禁絕他們的非法之舉。
(註:六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相見禮。)
(註:六樂--雲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種上古時代的樂舞,依次為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之樂。)
(註:七教--古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七種倫理關係的教化。)
(註:八政--《尚書・洪範》以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為八政。)
[古文原文]當是之時,六合之遠,一家之積也。四海之廣,一身之推也。天下之久安而長治,猶泰山而四維之也。其去夫驩虞之治,不亦遠乎?
[參考譯述]當此之時,天地四方之大,就像是一家的集合;四海之廣,就像是一人的化身。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像泰山的四隅一樣安穩。其距離所謂的驩虞之治,不也是很遠的嗎?
(註:驩虞之治,源自《孟子・盡心章句上》: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一種理解是,孟子說:「霸主的百姓,很歡娛;王者的百姓,悠然自得。」根據有的專家解讀,孟子講的霸主,當指春秋五霸之類。孟子多次批評五霸,認為他們有條件行仁政而行霸道,因此說他們是「三王」的罪人。但與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相比,五霸畢竟安定了天下、制止了戰爭,因此孟子在此句中仍予肯定。驩虞,即歡娛。王者,此當指唐堯、虞舜和三代聖王禹、湯、周文王及周武王。皞皞,廣大自得之貌。)
[古文原文]嗚乎!天下重器也,有天下大業也。彼挈瓶之智,猶必厝之於至安,況夫居重器而履大業者哉!蓋亦知所擇也。
[參考譯述]唉!天下的重器(政權),就是保有天下的大業。那種提瓶汲水的小智小慧,也一定要置於非常平安的境地,何況是掌握天下的政權、踐行保有天下大業的人呢?因而也應當知所選擇了。
(註:挈瓶之智,語出《左傳》:「雖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以提瓶汲水比喻淺薄的知識或智謀,即小智小慧。)
(參考文獻:清・章梫,《康熙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