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作為非牟利保證有限公司的香港賽馬會,疑似造假帳,並指出其經營模式基本上是「牟利企業」,藉由壟斷博彩業、回頭向政府捐款的模式「十分奇怪」。(圖片來源:Flickr/oriolsalvador)
【看中國2018年8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作為非牟利保證有限公司的香港賽馬會,去年度聲稱的76億港元「捐款」中,實際上符合法律「捐款」定義的只有20億港元,疑似造假帳,並指出其經營模式基本上是「牟利企業」,藉由壟斷博彩業、回頭向政府「捐款」的模式「十分奇怪」。
收益達350億元 實際捐款僅20億元
香港賽馬會是香港唯一合法的博彩機構,從體育運動博彩、賽馬到六合彩都由他們壟斷經營,投注總額達2,165億港元、年收入高達340億港元。《金融時報》報道,去年2016/17年度,馬會聲稱作出的76億港元捐款中,實際上符合香港法律「捐款」定義、已經實際支付的慈善款項,只有20億元。
此外,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聲稱,自1959年起捐出510億港元的慈善款項,然而《金融時報》發現,實際捐出的款項只有305億元,兩者相差高達205億元,而其中174億元其實是「有待捐出的款項(outstanding donations)」。
《金融時報》又指出,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已經承認,「幾乎每個馬會支持的項目都有一些金錢沒有分發」。馬會又解釋,「有些項目因為受惠機構未能遵守撥款條款,而需退回捐款」。
香港隨處可見的賽馬會投注站。(Flickr/IQRemix)
高層分紅驚人 有違慈善機構原則
事實上,不少歐美國家的類似博彩基金,例如英國的大樂透基金(Big Lottery Fund),每年都會公開捐款及資金使用資料給公眾查閱,然而馬會的捐款以至資金使用情況,對外都不盡透明。《金融時報》引述一名不願具名的「中型」非牟利機構負責人指出,「資源充足的大機構通常可以獲得馬會的高額捐款;相反,規模較小、但同樣需要資源協助的機構,卻不獲相同待遇」。
報道指出,馬會在過去10年只捐款給大型機構,包括將22%捐款分發給馬會轄下公司,例如進行活化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組成的古蹟建築群(「大館」),獲分撥28億元;去年捐予香港政府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35億元;撥發給海洋公園5.9億元;以及2.4億元給沒有盈利的公眾高爾夫球場;剩下的約30億元分別捐給216個慈善及社區項目,當中不少項目屬於長期捐助項目。
《金融時報》認為,上述的馬會聲稱捐款76億元,對比馬會年收入的340億港元來說,並不符合非牟利原則,直言「與一般商業公司無異」,更何況實際捐款其實只有20億元。《金融時報》也發現,馬會管理層的年度表現獎金(yearly performance-based bonus)金額非常高:管理層在過去10年支取超過9.3億元花紅,這個數字還沒有計算其他薪津。
報道指出,高層的花紅較同期馬會基金撥出用作協助戒賭人士的捐款相比,足足超出4倍。而根據馬會年報,行政總裁應家柏及9名管理層去年共獲得1.1億元薪酬及退休福利。其中最高薪的一人,月薪超過200萬港元,年薪高達2,400萬至2,500萬港元。報道指出,馬會是根據賭博收益多寡,來決定管裡層的分紅,因此質疑其打擊沉迷賭博、服務慈善的決心。
報道也引述英國的慈善規管專家法因斯(Caroline Fiennes)指出,香港政府讓一個慈善機構壟斷事業,但這機構又反過來捐錢給相關的政府部門,令法因斯直言:「從未曾聽聞這樣奇怪的情況」。不過馬會高層則回應指,不認為有「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