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6日訊】出國留學意味著什麼呢?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各類未曾接觸過的文化,還是課業上寫不完的Paper、趕不及的Deadline?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面對一個現實,大部分人出國之後其實仍然陷在自己種族的朋友圈裡,以至於幾年學業結束後也沒能交上幾個本土的朋友。為數眾多的同胞讓中國學生可以避開跟本土學生的交流溝通,建立起一套孤獨的社交生活。
中國留學生們表示:
「除了學習了一堆應對不時之需的知識點之外,幾乎就沒認識幾個人。」
「我在美國農村呆過一年,沒有融入過美國人的圈子裡。相反我在中國人裡玩的很好,因為跟國人一起有莫名的親切感,然後話題自然就特別多。如今在澳洲讀書,圈子還是中國人。很多人問我這樣出國有什麼意義,還不如在國內讀。我想說,那不好意思我實在融入不了。」
「小組討論時,Lisa幾次想要說自己的想法,但是要麼被打斷,要麼完全沒有人理她。好不容易輪到她發言,幾個專業術語她不知道用英文怎麼講,結巴了很久,還被小組的同學狠狠嘲笑了一番。這些讓Lisa在課堂上越來越沉默,每次上課都坐到教室後面最不起眼的角落裡。」
一、中國留學生為什麼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1.人口數量與刻板印象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存在大量的中國留學生,該校的東亞語言跟文化副教授Gary Xu表示,他發現中國留學生並不用離開自己的群體就能擁有社交生活,不會感到孤單,可以瞭解到課程需求以及其它方面。
工程系大三學生Steven St.Pierre表示,在校園裡,一個關於中國留學生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總是有自己的小集體,且很少會與外界交流。不過,在和幾名中國留學生交上朋友後,他表示這種刻板印象既有真實的一面,也有另一面。
大二學生Jordan Jelinek是來自密歇根北部一個大多是白人的小鎮,他表示,來到密歇根州立大學後幫助他更好地理解了其它文化。他在課堂上也交到了幾名中國留學生朋友,瞭解到彼此之間的不同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但是Jordan也認為,有關中國留學生的一些普遍的刻板印象,使本土學生不太願意與他們接觸,如認為所有的中國留學生都很富有、開豪車、看起來很傲慢等。
新聞系大二學生Mandi Fu表示:「其中20%到30%確實很富有。而我的父親是工程師,我的母親是一名教師,我開的也只是本田,不過我還是很高興。」
2.語言上的迷失
克服交流障礙的首要要求就是勇敢。這種勇敢並不僅是要克服社交上的焦慮、主動張嘴或者是更理解英語語言,還要堅持跨越複雜的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並包容可能隨之而來的尷尬和誤會。
很多中國人很小就開始學習英語,來美國留學之前也接受過重重考驗。但是一般來說,這些學習和考試都侷限在記憶單詞跟語法規則上,而不是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在地化語言。
Mandi說道:「他們記住了很多單詞,但是卻沒有實際運用,如公車、街道、汽車經銷商、籃球賽等等場景和活動。他們應該多去實地運用,不然學習過程會很艱難。」
對於Mandi而言,在美國學習最艱難的部分是理解與掌握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細節,比如怎麼開始一段對話、討論什麼話題、要如何交談才能不拘禮節又友善。Mandi說道:「就算你語言真的很好,也不能解決那些可能帶來麻煩和誤會的文化問題。」
而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通過校園裡的各式對話,從課堂到餐廳,她得到了很多幫助。在能夠更好地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後,她表示現在跟本土學生交流已經自如得多。
交談(圖片來源:Pixabay)
二、中國留學生該如何走出「中國式圈子?」
1.參加校內外活動
學校內經常有許多社交活動,就像:新生歡迎會,體育比賽,演唱會,講座等。跟同學或室友一起參加這些活動,你會發現朋友越來越多。只要你平時關注學校群發的郵件就可以得知活動的動向。至於校外活動,FB上經常有各種行業活動的預告,多逛FB,你會發現一個新世界。
2.去健身房
在健身房裡很容易遇到新朋友。
3.去打工
比起參加各種的社交活動,打工更容易交到朋友。當然,這裡所指的是Local的工作,比如:本地人開的餐館、咖啡館等。打工時不可避免地要接觸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為了要完成工作,你不得不和他們交流。
4.加入社團
挑一個喜歡的有興趣的社團加入,大家都是有相似興趣愛好的,更有共同的語言。共鳴可以讓人忘記所有的文化和語言差異。在社團,只要突破自己的語言障礙,主動一點,很容易認識到志趣相投的人的。
5.去做志願者
參加志願者活動可以暫時逃離學校課業的壓力,深入到當地社區,並接觸到當地居民,這是很棒的經歷,會讓你認識到很多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