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創22個月新低。(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6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6月12日,中國央行發布5月金融數據,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023億元。分析師表示,這個數據相當糟糕,為宏觀經濟敲響了警鐘,也對當前的監管政策提出挑戰。
中國央行12日公布,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15萬億元;當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3%;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人民幣,創22個月新低,比上年同期少3,023億元。
並且,中國央行數據顯示,5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127.3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中國央行的新聞稿還稱,初步統計,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82.14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各個研究結構和分析師先後發表了研究報告。
中金固收分析師陳健恆、但堂華等人認為,5月份金融數據中比較令人意外的是社融數據明顯低於預期。今年PPP和城投平臺融資收緊的情況下,基建投資放緩,對資金需求也有所減弱,是社融減弱的原因之一。
財通基金固收分析師鄭良海表示,5月M2增速8.3%環比持平,雖然4月進行了降准,政策並沒由此走向寬鬆。去槓桿背景下,缺少金融體系的貨幣高速週轉,僅憑實體信貸,貨幣增速很難回歸高位。
南京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楊浩認為,從總量數據看,信貸規模同比持平,社融規模無論同比、環比都出現了大幅下滑,表明信用開始收縮。非標和債券融資渠道的堵塞使得民企、地產、過剩產能行業、低等級平臺這些抗風險能力差的主體面臨很大的再融資風險,融資成本也已經在大幅上升。
目前信用收縮過快,企業再融資風險上升,容易導致資金斷裂。一方面從市場角度看,中低等級信用債的信用風險繼續上升需規避;另一方面,從政策角度看,過快的收縮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影響經濟金融穩定。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信用萎縮之劇烈超出預期,這是之前過於猛烈和粗暴的去槓桿的必然結果,也是加快市場出清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直言,5月社融數據相當糟糕,從分項數據看,表外融資除股票相對穩定外,其他幾項全部大幅惡化,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大幅下降,與資管新規嚴控表外融資相符,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由正轉負,可能一方面受到5月出臺的跨省票據業務監管政策的影響,一方面與企業加速貼現有關,5月銀行表內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增長強勁可做參考,5月企業債券融資淨減434億元,主要受到信用債發行環境惡化影響。
5月居民戶和企業戶的中長期貸款一升一降,合計中長期貸款新增7,954億元,低於去年同期和4月前值,主要是企業戶中長期貸款增長似乎乏力,這與融資需求表外回表的邏輯相悖,不排除是信用事件高發情況下銀行的主動收縮,或者是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受到負債等因素限制。
總體來看,5月社融數據為宏觀經濟敲響了警鐘,也對當前的監管政策提出挑戰,緊信用環境下,企業融資不足將進一步激發信用違約,繼而促使金融機構收緊融資條件,帶來惡性循環,處置風險的風險將會顯著上升,監管政策有必要做出適度調整。
貨幣政策或繼續推進降准,以鼓勵銀行投放信貸,然而負債回表緩慢、銀行資本金不足等問題暫時看不到解決辦法,信用風險高發也會降低信貸投放意願。短期而言,在監管政策做出適度調整之前,經濟下行預期將再起,債券市場有望受到支撐,唯一可確定的是央行此時不會冒然收緊流動性。
社會融資規模
社會融資規模(Aggregate Financing to the Real Economy)又稱社會融資總量或社會融資總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係獲得的資金總額。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來源於中國央行、發改委、證監會、銀保監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部門。統計數據分為存量和增量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