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視頻截圖)
【看中國2018年5月7日訊】一天一夜最勁爆的刷屏就是校長念錯字了,其實我對這事兒真還沒多少興趣去揶揄諷懟。中國文字洋洋浩瀚,無論多大的大師都不敢說自己能識完全部漢字漢詞,我原先上大學遇到的老師也經常在課堂上露白,沒有幾個學生會當成一款可笑的臭料。但那畢竟是面對小眾的講臺,老師教學工作繁重,很難排除百密一疏,不能簡單因為念白了字就說老師沒文化。
然而,如果不是面對小眾而是面對大眾,尤其是具有引領國民道德或宣講國策大政的重要講話,再尤其是一年甚至幾十年才可能遇有的舉世關注的重要講話,事先有很多字不認識也沒關係,但無論如何也要在講話前熱身彩練精益求精。這不是簡單咬文爵字的問題,而是一種是否負責大眾期盼的態度問題。埋頭念稿已經很不雅觀,如果還念得結結巴巴,如果還要將初級詞彙念得錯誤百出,譬如,將諄諄教誨念成dundun,將乳臭未乾念成乳chou,將莘莘學子念成jingjing,將鴻鵠念成鴻gao,如此錯誤連連的露白校長,這就不能用疏漏、瑕疵、失誤、缺陷、小節等來輕描淡寫了,而是一個校長為人為學為官的道德出了大問題。
看一個人是否有文化,大家都喜歡引用慕容雪村那四句很有詩情畫意的定義表達,但在我看來沒那麼複雜玄乎,我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文化就看他是否有道德,也就是心裏是否裝有愛。有文化=有道德=愛=人性+真理。這個道德模型告訴我們兩點:(1)即便是不懂任何真理的文盲,只要他有人性,時時處處都能通情達理,他就是有文化的;(2)提升道德水平的唯一路徑就是追求真理,換句話說,讀書人如果不是為了追求真理而為學為官,他就是反道德的,知識越多越缺德。
什麼叫追求真理呢?就是不唯書不唯上只為實,不是實惠的實,而是實事求是的實。試問,中國當下知識份子有幾個是在為追求真理而為學為官?除了少數幾個被封號禁言之外,中國知識份子幾乎是集體朝道德窪地狂奔。再回味一下張維迎教授振聾發聵的經典:「如果關閉學校,中國人民的知識水平也許會下降,但中國人民的道德水平一定會上升」。張教授這句經典完美詮釋了何謂有文化,可想而知,中國的教育、教師、教授、校長對社會的道德崩潰做出的貢獻是何等巨大。
一個沒文化沒道德的人最大表現是什麼?最大表現就是無視他人感受而自以為是,既然無視他人,也就自然無視真相真知和真理了,又何須在乎念錯幾個字呢?說黑是白就是白,說鹿是馬就是馬,誰拿他怎麼著?關鍵問題就是拿他沒轍。如果言論自由可以抨擊他,如果學校自治能彈劾他,如果校董自擇能解聘他,保證,無論多驕橫的校長也無論多生僻的怪字,他都會念對的。一旦沒有制衡校長行為的治學規則,一切都取決於他的自我修為和對尊嚴二字的理解。
關於尊嚴,我寫了兩篇非常直白的文章,一篇是年前寫的《尊嚴很貴,讀懂很美》,另一篇是一週前寫的《如果要臉,他還會做院士?》。兩篇文章都是闡明什麼是知識份子的尊嚴和道德,只有一個判別標準,你究竟是在為維護核心利益而工作,還是在為促進普世利益而努力?這是判別一個知識份子是否有文化是否有道德的分水嶺和試金石。只要你的工作是服務於核心利益,啥也別說了,無論你什麼冠冕堂皇的解釋,你就是在干缺德事,你已經毫無尊嚴可言,更談不上有文化了。簡單說,你只要是在吃核心利益的飯,你必然就是為核心利益服務的奴才,位置做得越高越是不要臉越是沒文化。如果將知識界的臉皮再細化一下,院士比教授不要臉,教授比副教不要臉,依此類推,當然最不要臉的就是校長及其以上的犬儒了。
一個一心為促進普世利益而奮鬥的知識份子尤其校長,他的發言稿一定是忠實於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他一定是用自己的熱血和熱情寫成戰鬥檄文,他一定不是埋頭讀稿而是激情四射地醍醐演說,他一定是中氣十足地激揚文字而不是唯唯諾諾地念完組織審查的官文,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念錯字呢?因為他心裏裝著他人、裝著勞苦大眾、裝著楊改蘭和冰花男,他就會不惜一切努力去救人性救真理救一國之重器,又豈能不救一字一詞之讀音?然而,不幸的是,這國的校長與其他地方的校長不一樣,這國的校長任務三個個:一是管住教授不亂講,二是管住教師不亂想,三是管住學生不亂動,總之,管住學校有風無風都不起浪的校長就是好校長。管住別人不亂,自己就可以亂了,這就是核心利益的本質,別說念錯一個字,就是殺錯一個頭,那又何妨?
看一個國家是否有文化,關鍵看兩個地方是否興旺,一是教堂,二是學堂,前者是培育愛的信仰,後者是培養對真理的嚮往。當今世界最著名的學校都是發端於教堂,不愛人就不可能愛真理,一流大學都是靠愛培育起來的,下流大學都是靠錢堆積起來的。大學有多大,關鍵看大師有多大,大師有多大,關鍵看校長有多大。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既要容得下異端,也要容得下瘋子,沒有博愛精神的校長,容不下人,就不可能容下真理,又何談追求真理?連一個姓岳的姑娘都容不下,這樣的校長治下的大學還能容下什麼?他唯一能容下的就是無限缺德,也就是他治下的大學會越辦越沒文化。
今天我看到主媒一條消息,「絕不可能用核心利益做交換」,翻譯一下就是,絕不可能用核心利益去與普世利益做交換,再翻譯刺骨一點就是,絕不能用恨去與愛做交換,或者說,絕不能用惡去與善做交換。從此窺知,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校長除了念錯別字,通篇都是引導愛國,愛沒有文化的國家,這樣的校長又怎麼可能有文化?他治下的大學又怎麼可能有文化?那就更別期待他們生產的學生會有文化了。
其實,都是我想多了,沒文化的國家最不需要的就是有文化的人,更不需要有文化的校長,換句話說,有文化的人是不可能當校長的。早在半個世紀前,一個昔陽縣的村支書(農民)就可以掌任副國相,一個姓謝的姑娘(初中生)就可以掌任京城兩所頂尖大學的書記,重點不在於他們沒知識,關鍵在於他們沒文化。現在呢?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人掌任而已,而這,比沒知識沒文化的人更加糟糕。